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无为是一种境界(传统·随笔)

精品 【山水】无为是一种境界(传统·随笔)


作者:禾钧天 秀才,2979.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05发表时间:2017-03-12 18:24:59

道生百家的“道”,是极其经典的文化哲学理念,而“无为”是道之核心思想。一部《道德经》之解说何其多,而对其中的“无为”之解说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的解说歧义丛生,让人疑惑而无所适从。对“无为”之说,我有我的解读,以为抛砖引玉。
   很多人对“无为”的解读就是:不作为。这种简单敷衍的解读,只能让人陷于彻底的虚无主义泥淖里去。无为,不是不作为,它是“不妄为,依道顺势而为。”这一“不妄为,依道顺势而为”,是符合“道”的思想的。《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我们看到“众妙之门”时,对“无为”之说豁然开朗,不再茫然不解。其实,老子的《道德经》对“无为”是有着层层推进的解说的,只是很多人囿于成见,不敢突破以往,有执念。以往许多人的解读偏离了老子的“道”,对老子的“无为”哲学思想口诛笔伐,以为无所事事,以为静而不动。《玄教大公案》中,善意地批评了将“无为”看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之说法,推崇“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有的高道,则从“有无”的角度阐释:“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此一说,当然明乎道。
   个人认为,老子的道的“无为”哲学思想,一是给予民众的生存的大智慧,一是告诫圣人与统治者的,不可胡作非为,要依道顺势而为。我看这里有个公式,即:无为——有为——无为。如此而来,无为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是依道顺势而为的结果,是动静相宜的状态,是禅境。比如佛,他是要通过去掉“贪痴嗔”而达到“空”的禅境,不妄为。“无为”不是不作为,它是一种主客观都相存的规律,它不是无序的,是有序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自我消长的运动。“无为”是“道治天下”亦或“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它表达的是不妄为而不是不作为,它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无为”是道根,老子曰
   “曰静守笃”,是总的存在;狭义的“无为”,是“道治天下”所要遵循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实践与发展而依道顺势而为,就像当下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大同之世。
   古往今来,历史上深懂“无为”之道的朝代,其实没几个。而汉朝初期,明了“无为”之道的几个帝王,休养生息亦或与民休息,轻薄徭赋税,开创过“文景之治”,那也是“无为而治”,得到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之精髓——无为。而最好阐释了老子道的无为哲学思想精髓的朝代,是唐朝的“贞观之治”以及“开元之治”。老子天下第一的李耳,不能没有一个好的解读人,那唐太宗李世民就为“无为”作了精典的解读,纵观“贞观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安平泰之繁荣昌盛,没有人不真心赞叹那的确就是“无为而治”。“贞观之治”是如何得来的呢?无它,依道顺势而为,不妄为而得来的。自古到今,中国以及世界所有的有识者,都愿“梦回大唐”。偃武修文、太平盛世,何人不乐哉?!这盛世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原道训》有着极好的解释:“无为为之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杜光庭说得好:“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还有《明道篇》也如此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老子则曰“为无为,则无不治!”一语道破真谛,这是老子的高明之处,也促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千古传颂的“贞观之治”,也为后人习而乐道之。
   其实“无为”是一种境界。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它由生存的大智慧上升到了一种境界,正如《云笈七签》所言:“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舌,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这里的无为不是消极的,远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大智慧,与圣齐功,则是超凡入圣的境界了。老子的“无为”远不是消极的,它是通过“无为而无不为”来达到一种理想的境地,是不臆想不刻意人为的理想状态,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什么样的境界便一目了然。人之境界,人类社会之境界,都从中来。
   目前的中国,积弊太深,所以需要有为。从“文革”之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戕害,无为的根基尽失,也因此要求“无为而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当下,必先从有为始。有为是达到无为的手段和必要条件,是积极的进取。无为,同样不是消极的等待,它也是依据时势、立足当下而作为。中国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必须正本清源。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等等,都应当有所作为。据说,有的公务员已到“无为”之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老百姓的事相互推诿,再不就是拖延。还有的公务员上班去网吧玩游戏,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入脑后,这是极其要不得的。人浮于事,而维稳的支出正消耗国本,许多纠结人心的症结有待从源头上找起,真正厘清无为无不为。老子在此开了一剂药方:“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坦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的“为无为”很好的说明了,是有为达到无为之境。“文革”的后遗症当从“无”中着手,找到根源,依道顺势而作为,那样才能道治天下。同样,老子还这般说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当今正在进行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传承中华文化正当其时,也有其必要。中国道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无为”是大智慧,用之,中华复兴指日可待。
   一部《道德经》既是哲学经典,又是百科丛书。它指导我们的人生,使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有为的时代,正可以大大作为一番,以为无为无不为,从而达成无为之境界。这时我们应当感受到老子的亲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读老子的《道德经》,感受其“无为”之境,赞叹不已。
   为无为,悟透道之无为,我们必定能够达到老子那样的道的境界。
  

共 30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为是一种境界》颇有说服力的一篇文章。本文鲜明的特点是认知风格,作者以经典的文化哲学理念,道生百家的“道”把文章贯穿起来,紧紧地围绕中心,对“无为”之说作了详细的解读,对圣哲老子的道德经进行了一番阐述。“无为”是大智慧,文章意在启迪我们与时俱进,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精神内涵。希望这个社会能够达到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那种管理的境界。本文观点鲜明,健谈且见解独到,显示深厚语言功底和对文章结构的控制能力。阅赏!【山水神韵编辑:雪舞嫣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14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舞嫣然        2017-03-12 18:27:18
  《无为是一种境界》本文观点鲜明,健谈且见解独到,显示深厚语言功底和对文章结构的控制能力。
   问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回复1 楼        文友:禾钧天        2017-03-13 09:52:18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德经》既浅显又深奥无比。“道”与“无为”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对于老子的“道”,我也只是略懂皮毛,但我坚信我对“道”与“无为”的解读,是有一定的见地的。深深感谢编辑雪舞嫣然的编按与点评,你的按语给我是种鼓励,甚觉你的理解极为到位。看来,喜爱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大有人在,甚喜。在此,为你祝福、致意、敬茶,远握,共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