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红楼梦】再读“红楼”引遐思(散文)
江南烟雨发起《江南红楼梦》的征文活动。逗引起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耕耘江山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这部没印刷就深受骚客青睐了近百年。而1791年被程伟元第一次活字排印成为正果以后,更加引起了不少红学爱好者的重视、关注,研究和探讨。以致引得1980年我国由蔡义江、林冠夫、胡文彬等300多位红学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了社会性“红学”群众性‘红学会”研究组织。从此推动和引导了对《红楼梦》这部影响文坛200多年的文学名著的深读研讨的热浪风潮不断向前发展和组织壮大。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时初读“红楼”的时候,那时对书中人物和意境一知半解领会模糊。但尽管知识浅显却对书中人物则产生出有远视活灵,近触魔幻的敬恋感觉,并使之流连忘返而百读不厌。等到初二拾起再读,一开始就引影痴迷而不能自拔。但那时受封、资、修毒草的惧怕,尽管痴迷却不敢露面,只能当成被窝或书本底下掩盖的偷偷窥窃而上瘾中毒。
感谢这次“江南烟雨”发起的研读“红楼”,收登“江南红楼梦”的广叙华章。引起我又重新拾起裹置落了灰尘的“红楼”。细读半拉就充分感觉:巨著的“红楼”,真真的是一部传奇、传情两具备的好书、名书。细读进入书内,发现它通前彻后都形成了一个贯天连地的形态万象的宇宙空间,是一部全面反应百态万象的百科全书,内容既丰富又复杂,既深奥又玄妙,既给读者一种真实生动的直观感觉,又让人读后留下了韵味无穷的回念。
细读“红楼”这本巨著,深感其最大特点就是塑造了一大批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代表女性,似乎在这个变换叵测的观园世界里面,每一个女孩子都能从中找到个性的影子和动态画面。它不像《三国》《水浒》那样打打杀杀,也不像《西游记》那般充满妖魔鬼怪的神话,它是一部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当中写的是一个富豪家族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巧妙地利用了空前绝后的爱情演绎,写出金陵十二钗每一位高贵或高而不贵女子的婚姻悲剧,把种种悲剧的上演重重叠叠地摞在一起,让凡读之人都能感觉到这个名家望族的观园,兴盛的时候挥金如土的纸醉金迷,衰败的时候树倒猢狲的鼠盗凄凉。
早在听故事的时候就常听人说:林黛玉是一位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唯我独尊的女人,而且眼里更容不得沙子。可我却读之觉得:林黛玉是一块剔透碧玉,是满心装着诗文的多才秀女。在小学初读“红楼”的时候,我就很欣赏林黛玉作诗的满腹经纶。特别是对她的《菊梦》,还录于当时很金贵的塑皮哲子笔记的扉页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欢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真是一字一境界,一句一布景。通篇都显示出林黛玉灵魂深处的百感和后续祈求与展望。每当读到书中有她的诗句出现的时候,都总会字字细读,多遍浏览。如饥似渴地从她的诗句当中领略出憾人肺腑的享受和感怀。越琢磨越感觉到她的诗每字每句都充满着温度的升华,让人去遐想,招人去体味,唤人去同情,憾人去怜悯。特别是读到葬花那一首词的时候,那种怜悯的感觉简直都会让人心痛的遐思,拉肝的联想,且越思越想越倍感到心痛: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种境界应在了贾元春回府看望亲人的省亲之时,看到专为迎接她而制作的匾灯上写着:“蓼汀花溆”时随即以自己身贵而脱说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还要‘蓼汀’?”她明明知道‘蓼汀’当时是指的黛玉,而‘花溆’即是指的宝钗还要这样论语,很自然表明自己已属重宝钗了。从这一点上,我读之很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深恋而愤愤不平,不破一桩婚谓之大德也。而正是贾元春这句:“何必还要‘蓼汀’”才使得宝、黛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姻缘魂飞魄散。让那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诗句提前预言了这个结局。“玉带”就是指的是林黛玉,而“林中挂”便是说林黛玉因为贾宝玉要与薛宝钗成亲,要在小树林中上吊命尽之时。尽管当时一家之主的贾母想要让宝玉与黛玉成为夫妻,可归为贵妃的话谁又敢违背?这一点,也只能让后人来抱打不平而后续评说了。
经过细读“红楼”的通篇,被作者“谐音寓意”的写作手法深感启发和收益颇丰。如作者把贾家的四大闺秀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正好应了“原应叹息”的谐音。而警幻仙姑让贾宝玉饮的那杯“千红一窟”茶水,不就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吗,又如让他饮那杯“万艳同杯”美酒,不也是“万艳同悲”的谐音吗?还有贾雨村“假语村”,甄士隐“真事隐”,甄士隐的女儿英怜“应怜”等,这种谐音的手法贯穿着“红楼”的全书,让读者越品味。越能体会出谐音运用的妙趣和料峭横生的所在。
总之,细读“红楼”,能从书中读懂许多观察世相的奥妙秘诀。还别说书中的故事,把封建社会的腐败揭露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我认为:作者写的并非是假言假语,而是巧借谐音讲出的真人真事……
注:王茂生.茂茂芝麻和茂茂更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