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红楼梦】云淡风轻的智慧(赏析)
她不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亦不在副册。她是贾府最有权利的女人,是贾府里最有智慧的女子,这样的智慧与她的出生、与她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她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也正是这样高贵的出生注定了她会嫁入贾家这样的豪门。
初入贾家,她只是别人的儿媳、别人的孙子媳妇,和凤姐、可卿、李纨差不多。和他们一样,她也是孝顺的儿媳妇、孙子媳妇。凤姐的智慧她有,用宝钗的话说,“凤姐姐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这样的话是对老太太的奉承,但不全是。李纨有贾兰,却早早的没有了丈夫,独自在这个大家族里煎熬;凤姐当权却始终没有一个儿子,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也是致命的。很多文本证据表明,其实凤姐有两个女儿,更名为巧姐的大姐儿和姐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实在是凤姐最后被休的主要原因。可卿更是没有福气的,早早就命丧黄泉。她比李纨,比凤姐可卿他们都幸福,她有两子一女。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也熬得孙子、孙媳妇满眼的人了”。
贾母的品味是相当高的,第四十四回,贾母和众人去探春、宝钗、黛玉的住处。她看宝钗的住处如雪洞一般,她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
再看她的品茶,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刘心武先生,认为这是贾母和妙玉彼此比较熟悉的一个证据,说妙玉知道贾母的饮食习惯。而我认为,这只是两个品茶之人的默契。他们同样深知六安茶与老君眉的特点,饭后不能饮六安茶,宜饮助消化的老君眉。生于世家品茶应该是她从小的必修课。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众人团圆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这样细微的描写,看得出贾母对音乐的高雅品味。文中还写到贾母将自己吃的都给吹笛之人送去,让他慢慢吃了,再慢慢吹来。也可以看出贾母对这些艺人的尊重。
文中写贾母无戏不知,这样的描写符合有身份、有经历的她。人生这部大戏,她自己唱了,也看了,还有什么戏是她不知道的呢?
我们来看,她对女先儿的那些话,“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贾母的一席话,是曹公对才子佳人的批判。红楼梦是别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这是曹公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真实态度。也只有经历丰富、德高望重的贾母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这样的按排符合人物性格、人物身份。
她是贾府上下最宠宝玉的一个人。宝玉挨打,她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的。“你忘了你父亲当年怎么教育你的”,她并不赞成贾政毒打宝玉的教育方式。她只希望,宝玉在人前懂得礼仪,不给长辈丢脸,给家族争气就行了,人后他的小的行为可以被纵容。
她在小说中的出场时比较多的。凡是吃喝玩乐的场合都有她的影子,这个时候,你看贾母表现,不苛待下人,对儿媳、孙媳妇也是相当宽厚的。尤其对黛玉、湘云这些青春的女孩儿,她是疼爱有加的。读过红楼之人,似乎都在探讨贾母到底支持“木石前盟”,还是支持“金玉良缘”,亦或者更支持“麒麟之说”。我起初觉得她是支持“木石前盟”的。后来再读总觉得她是尊重宝玉的。她喜欢宝钗,因为宝钗的端庄典雅、落落大方,这样的成熟稳重符合封建礼教对大家闺秀的一切要求,她是满心里喜欢这样的女孩儿;她亦喜欢黛玉,黛玉身上有她女儿的影子,亦有她自己的影子;她更喜欢湘云,这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儿身上也是有她的影子吧。但是我想,她是爱宝玉的,她更喜欢去尊重宝玉,“木石前盟”也好,“金玉良缘”也罢,宝玉喜欢就好。
迎春被贾赦嫁给孙家,贾母是怎么想的呢?儿女姻缘,想来是自己的娘老子做主,她亦不会去插手。湘云的婚事也是她叔父们订的,贾母更不会去过问。唯独黛玉之事,需要她做主,但凭她的阅历,她怎不知黛玉的心思。说第二十九回,在清虚观打醮之时,贾母和老道长对宝玉婚事的对话,好多红学爱好者认为是贾母对宝玉婚事另有打算,我并不赞成。“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这样的话分明是推托之词,但张道士一片忠心于贾府,她怎好意思拒绝,只好说,“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从清虚观回来,看宝玉和黛玉怄气,真真是两个孩子,一则二人情深,二则,到底是太年轻了。
都说姜是老的辣,贾府上下,那件事情瞒得过她去,只是她已经老了,看透了人生,也就愿意去放下一切。人生短暂,什么权利、什么争斗,在她那里都抵不过她的身体、她的健康。
细看文本,不难发现,贾母的屋里也是有姨太太的。所以凤姐经历之事,在贾母年轻是也一一经历过。所以,她在处理凤姐泼醋之事上是相当高明的。她稳住平儿、喝住贾琏给凤姐陪不是。然后在安抚凤姐,“那个猫儿不馋嘴的,自打都是这么过来的”。在她那里这样的事确实是小事。
她已经经历那样的一段岁月,然后再看人生百态,赵姨娘的险恶,王夫人的委屈,其实都在她眼里。 孰是孰非,都逃不过她的眼,两个儿媳妇。她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她看重王夫人。就算她再怎么宠爱宝玉,她都会去让宝玉尊重自己的母亲。宝玉摔玉,她说,“还不快戴好,仔细你娘瞧见”;黛玉初见宝玉,她对宝玉,“去见你娘来”;她给宝玉那件孔雀金线织的斗篷,她说“快去让你娘瞧瞧”。贾赦要强娶鸳鸯,她骂邢夫人,顺带骂了王夫人,这样的骂实在称不上骂吧,探春替王夫人辩白,她大大方方让宝玉给王夫人陪不是,这样的心胸气度,真真令人叹服。一个婆婆给儿媳妇赔礼,这在封建大家族里怕是少之又少吧。
我们接着说鸳鸯和贾赦之事,细想来。在那样一个尊卑分明的社会,贾赦娶鸳鸯确实是给了她脸,但这个鸳鸯确实个奇女子,她不肯嫁。贾母就可以为她说话,为她出头。这中间的主仆情谊可见一斑,也足见贾母对这些女孩儿的尊重、包容。
后四十回写贾母,看黛玉离世,看宝玉和宝钗成亲,贾府被炒后才寿终正寝的。这样的安排,不知道是否符合曹公原意,但细想来,她的一生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经过,“月满则亏”自古荣辱周而复始,她怎能不知?她也深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经历。
有人说,这个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并不赞同,我们从小说里看到她晚年的生活,但也不难看出她所经历的一切。这些年轻女孩儿经历的成长,她都经历了,他们的愁,他们的苦,她都尝过。她是唯一一个亲眼见证贾府由盛转衰的人。也是贾府里最云淡风轻的智慧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