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真实的声音 (随笔)
汪曾祺短篇小说《晚饭后的故事》里,导演郭庆春幼时家贫,时局混乱中十二三岁便摆西瓜摊自谋衣食:
有一天,倒是大太阳,卖了不少钱。从陕西巷里面开出一辆军用卡车,一下子把他的西瓜摊带翻了,西瓜滚了一地。他顾不上看摔破了、压烂了多少,纵起身夹一把抓住卡车挡板后面的铁把手,哭喊着:
“你赔我!你赔我瓜!你赔我!”
卡车不理碴,飞快地往前开。
“你赔我!你赔我瓜!”
曾经读到这里时心里酸酸的,为主人公所处的混乱年代为他不幸的童年。而下午和朋友路过金州路,骆家庄巷口,一个提着装满汉阴豆腐干竹篮,半旧衣服黧黑面孔干瘦身材的中年汉子,扬起脖子大声地:
“双创办,大坏蛋,自家门前像猪圈,他不管,撵得百姓团团转……”
反反复复就这一句,声音干涩但卯足了劲儿。我和朋友在街角等人,站的地方离他并不近,但是听得清清楚楚。下午的街道有些拥挤,车辆穿梭,人流涌动。行人经过他身边大都步履匆匆,没去留意他喊些什么,只有人被这喊声引得目光投了过来,但也仅是匆匆一瞬就继续赶路了。
一会儿我和朋友离开,中年男人的叫喊声一点点消失在我们身后。但是那无比愤怒的声音,那以他的年龄而言及其幼稚的“歌谣”,一下下响在脑海,经久不去。
这个中年汉子,抛开他男人的尊严,在这个还有些燥热的深秋下午,没有舒服地靠在自家沙发上抽根烟喝杯茶看看电视,不去陪辛劳一周的老婆逛逛商场看看有没大减价的衣物可买,不打电话问问大概正上大学的孩子吃的好吗学习跟得上吗这月生活费够吗?却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声嘶力竭喊这些没用的。
他可能没文化但算是有急才,即兴创作的“歌谣”听起来挺押韵,而且精粹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身为百姓一员,被威严的执法者撵得无处可逃更无处诉冤了,才来这里倾诉和发泄怒火。他将马路当做极富同情心的倾听者,把过往行人看成会为他抱不平的侠士,把四面高耸的楼房冷漠的店铺看成之前大概扔过他篮子连同里面豆腐干的双创工作人员。
即使在这样一腔愤懑怒火的情况下,他的语言也还是相当克制文明的,最过分的谴责词也只是骂对方是“坏蛋”,还击对方说他们“自家门前像猪圈”。后一句只是愤愤不平的反击:维护这个城市的文明人人有责,而你们只顾对百姓执法却忘了首先要求自己,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而前一句,简直就是小孩子吵架打架,吵不过打不过对方了,一句脆弱无力的抗议语。让人不禁要笑,笑过之后又难过无语。
不可否认,轰轰烈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双创活动是对我地方繁荣发展极其有利的大事,最终的受惠者应是百姓,该抓该管,该好好抓好好管,一定要抓好管好。但是我不认为一个城市的整洁和小百姓的温饱必须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不认为街上出现几个擦皮鞋摊子、卖小吃食小玩意的小贩就一定严重损坏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同时我们的执法者们,工作过程中能否多一些温情变通,少一些粗暴蛮横?毕竟,我们面对的不是敌人是人民,对他们做不到春天般温暖也万不可无情地秋风扫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