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锅
煤气灶耐火盘刺啦刺啦一直响个不停,锅底不断喷出红色的小火苗,端起锅看看耐火盘,什么也没有。坐上锅,又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坏了,锅漏了。锅里的油不断从锅的缝隙一滴一滴地渗出,点燃的火苗在高温下,噼里啪啦地发生小小的爆炸声。饭正做到一半,换锅吧,换上炒、瓢,琢磨着买锅的事。
这个锅才用了3年,也正是好用的时候。尽管是生铁的,但被我处理得里外也不生锈,光光亮亮的,好看好用也好洗,咋就漏了?真不耐用。
三年前,刚把母亲在新疆用了30多年的锅换了下来,是母亲回老家留给我的“传家宝”。母亲走的时候说,扔啥都不能扔锅。换下来的原因是妻子说这个锅太厚,烧水、热油都很慢,也费燃气,就换了一口新锅。我把这个和我年龄一样大的“传家宝”洗得干干净净的用纸包好,放在地下室。
妻子回来,我说:“锅破了,中间裂了一道缝,漏水、漏油,要买一口新锅了。”她说:“我看看,哦,就一道缝,没关系,我这有补锅的东西。”说着就去找出来一条5公分宽的亮亮的补锅带。她说:“这是我前年在集上买的,自带胶耐高温,简单好用,把锅洗干净贴上就行了。”我说:“这么神奇。”她说:“你看看咱们家那两个小铝锅和那个钢筋锅都是这样补上的。”
其实从孩子上学到工作离开家以后,两个人就很少用那些锅,一个锅就足够用了,没有注意到妻子已经把那几个锅补好了。真是科技的发展,让补锅的水平也提高了,人人都会补锅。
记得小时候,补锅要等箍漏匠来了才能补,一般的人是不会补锅钉碗的。
我家住在农村,村子比较小,什么货郎、箍漏匠、铁匠、篾匠、磨剪子锵菜刀的师傅来得少,所有的师傅们加起来一年能来一次也就不错了,不像姥姥家的大镇子,做什么的都有。
1976年夏天,父母都在地里锄地还没有回来,我放学回家,在家等了好久,还没见父母回家,就自己动手做起饭来。
那时候,饭菜很简单,可是老家的莜面却十分难做。我学着母亲平时做饭的样子,做了一锅莜面搅团(就是把水烧开,到上莜面,在锅里很搅,直到面和水全部融合。当然也不能太软了,太软了筷子夹不起来。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浪费面)。等父母锄地回来,我已经做好饭了,尽管简单的一顿饭,可把母亲高兴坏了。
吃完饭,父母说休息会,我就去洗锅刷碗。那时候我个子很小,锅灶又高又大,洗锅的时候还要站一个小凳子。可谁知道,我一用力小凳子翻了,洗的那个小瓷盆掉在锅里,结果盆子打烂了,锅也裂了,这下好事做成坏事了。
那个直径有80公分的大锅,足足要5块钱才能买回来,那个小花盆也要5毛钱,吓得我直打哆嗦。
我怯生生地叫起母亲,也吵醒了父亲。母亲没说什么,只是无奈地看着父亲。那天,父亲破天荒地开恩,只是眼角上流露出不满的样子,也没有拿起他常常教训我们的扫把打我。也许是昨天卖兔子的钱,没给我买吃的吧。昨天说好了,卖了兔子给我买糖吃的,可父亲买了家里的日用品,就赶忙回家了。我在村口用期待的目光遥望着父亲一点点走近,可什么也没给买。没买就没买吧,家里穷也没什么太多的奢望。
父亲说:“这下好了,卖兔子的钱有了去处。”母亲说:“找一个箍漏匠来补补吧,买一个挺贵的。”
有些事情你总也说不清楚,无论你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一年也等不来一回的箍漏匠,今天来了。
父亲把锅搬下来,交给箍漏匠,叫我等着,然后就和母亲锄地去了。那天下午,我没去上学,挣工分比上学要重要。那些年的工分一刻也不能耽搁,尽管一个工分5分钱,两个人就可以挣一毛钱呀。因为一毛钱能买的东西太多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补锅的情景。
屋檐下,一个大约五十多岁的人,带着一个徒弟,拿着家什摆开摊子开始补锅。
老师傅脖子上带着一条长长的粗布围裙,脚腕子上打着裹腿,屁股下坐个小木凳,将大铁锅反扣在地面,告诉徒弟清理锅底黑灰。徒弟埋头用小铲子刮着黑锅底上裂纹处的锅底灰,发出“吱嘎”“吱嘎”刺耳的声音。箍漏匠用线将裂纹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裂纹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钯锔(扁长的,两头较细弯形针脚)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腻子。箍漏匠用的腻子是他现场制作的。把鸡蛋清打在小碗里,放点像油一样的东西,再和点锅底灰就成立腻子。把腻子刮在补好的钯钉处,然后用小刀使劲刮平腻子,使孔、锔子面与锅底严丝合缝,完美结合,放心使用。
补瓷盆的时候,沿着破瓷盆边抹上少许瓷泥,把裂片照原样拼好,用一根长线,把线头上的钩子勾住盆边,反复扎紧把破盆合拢成原状固定,然后放在大腿与小腹之间夹住使之不动,沿裂缝的两边钻孔。锃亮的铜钻杆,两头由一个皮带链接着一个横钻杆,牵动小弓钻头便快速转动,发出“磁咕磁咕”的声音。很快在破瓷盆的裂缝处钻出两排小孔,拿一把小巧的木头榔头将铜钉横跨裂缝依次钉入孔里,叮叮当当一阵敲打,然后在钉入孔的针脚处再抹一下瓷泥,碗就算补好了。
补好的锅、碗、瓷盆等物件不能当场拿走,要盛满水放上一个多小时,看看是否漏水,不漏水就交钱取货。补锅8毛,补瓷盆3毛。当然有这种手艺的人是不会让补好的东西漏水的。人常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如今,货郎、箍漏匠、磨剪子锵菜刀等行业已经消失,在现代的生活中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老行当、老手艺已经成了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