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寒谷飘香

精品 寒谷飘香


作者:阿荣 布衣,16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3发表时间:2017-03-15 18:27:59
摘要:千年古村陆巷,是个花果飘香的地方。那里有两宋遗存、明清建筑、现代果园、当代商街,更有热情乡人,好客农民。从来农商并举、诗书传家的陆巷人,扎根湖岛,心向寰宇,留下了令人心醉神迷的传奇。走进陆巷,品味传奇,总有余韵绕梁。

寒谷飘香 四月芳菲尽,独余白玉香。
   公历四月的最后一天,风轻云淡。自驾,沿莫厘峰环山公路向南畅行。太湖水白茫茫相伴一路,拔起腰身的芦苇,迎风雀跃,不时向路人招手。说是环山,其实是在环湖,许多路段都如栈桥般凌架于湖水之上。车过外婆桥,东山忽然朝着太湖突出,做出一个向西山靠拢的动作,待收回来时,车已过了寒谷山。
   略一收缰,便见右前方路边有石侧立,上面刻着几个似曾相识的桔红大字:“太湖第一湾”。左前方赫然一牌楼歇于一片广场,牌楼顺着早间从磨盘顶翻越而来的万千金丝银线西探太湖,让人感觉好像来到了水天共浮的人间仙境。
   打开车门,一种透心的芬芳,瞬间蜂拥而来,悠悠的,沉沉的,依偎于我的胸肋之间,没完没了。于是,踩着平展的花岗岩石板,猜谜似地走进陆巷。
   春阳高高升起,使周边的景物晴朗许多,也使那一份芳香愈发浓郁起来。虽然,旅游的繁荣使古村平添了诸多现代色彩,但依然遮不住满眼斑驳的遗存。村子背山面湖,前卑后倨。溪河由上而下、由东而西,湾环缠绕,是避风的港湾,也是交通湖江大海的出口。所以,阅尽悲欢离合的“寒谷渡”,就写在了古村的扉页上,给古往今来的行止、兴衰荣辱的沿革,搭了个遮风挡雨的亭阁。亭前那碎石堆砌的驳岸,摊开由点到线的杂顺,揉着层层叠叠的随和。吐絮殆尽的杨柳,将嫩黄绿叶挂在河岸,与驳岸一起绣成河港的花边,让出门的渔舟与来访的客船,感受小村的风雅与温婉。于是,小村晨披朝阳,夕背晚霞,呼应江湖气息,梦圆山高水远。
   悠长悠长的小巷,含着山岚,在时光的奏鸣中弯曲着身影。庭院深深、堂楼煌煌,层层推进,布局严谨,推演着人伦的庄重和谱系的缜密。书房总是伴随卧房,前置为精神的巢穴与生命的禅堂,凸显须臾不可无书的生命形式。而今,笼罩在那桔红花香之中的梦园,有了个深刻反思的称谓,叫“宝俭堂”。立村于南宋的陆巷,虽偏安一岛,却以书立业,当朝就有文学大咖横空出世,他就是梦园的主人叶梦得,一位“嗜学蚤成”的南宋词人,累官尚书中丞。在那个读书人也往往见利忘义的时代,他有心蓄书,倡导举办公共藏书楼,一生藏书多逾十万卷。可惜一朝毁于火灾,人也因此抑郁而终。宋人多奢,纸醉金迷,而叶家却能淡泊自省,让后人传承书香,宝以节俭,厚德载福。
   小村的气韵生动,得之于四时的花香不断。眼下,桔花正白,山湖同香,随处可见的花圃,是勾勒于古村胸前的彩绘,虽被乱搭私建严重挤占,但依稀可见旧日模样。花草果木的满栽,是庭院的延伸,家园的补白;而星罗棋布的池塘,是古村腹背的点染,一方方,大小不一,有黄石驳岸,也有青石踏砣。池塘用于蓄水,方便取水灌溉;也用于泄水,在与山下河港暗通款曲之前,逼水逆转,汇聚生气。还有更为壮观的构筑,那是广布于山际的波浪式梯田断面,那种铺张,那种陈设,垒堆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时光的沉淀析出曼妙,精致的活法养成气质。到处张贴的雕刻,是陆巷人表明心迹的方式。门头、照壁、门盘、阶沿上呈祥的吉羊、祈寿的仙鹤、祝愿的蝙蝠,甚至花园小径中零星的花鸟铺装,房梁顶上飞天的云雾木雕,无不生动灵光。陆巷人将明清建筑的精妙刻在了骨子里。当然,最让人引颈仰望的,是那紫石街上的三元牌坊。横跨于清白石柱上的木雕,树立着学士的高度,闪耀着封建的荣耀,让人千番端详,百度寻觅。曾有人做过统计,宋元以来,陆巷先后出了二位宰辅、二位状元、四十一位进士、四十六位举人,近现代更有六十多位院士、教授,令人惊讶。
   陆巷的浩然文气,生聚千年望族。连中解元、会元、探花的王鏊,文章修洁、博学有识,官至内阁大学士,被唐寅誉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他不愿与时浊同流合污,便急流勇退,藏书、练字、读书、著述,开一代文风。古人著书立说,传承的是精神情怀,而家谱家训是文字的宗庙,修订着苦寒的砥砺、人格的完美。王鏊的藏书同样充实,鉴于前贤的教训,他分散数处藏书,以防不测。从此,王氏子孙秉承“书不可不读”的家训,书声如涛,人才辈出:状元一、进士十三、举人十八。民国以后,王氏子孙立志“以实学救危险中国”,在物理、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产出了一大批领军人物,知名学者、教授俯拾皆是,成为中国科学界贡献最大的家族。有人因此感叹:科学家“在这个家族中,就像菜市场买菜一样,一把一把的”。
   从玄学层面看,陆巷确实是块风水宝地。东山从莫厘峰一路南下,蜿蜒而至磨盘顶,这就是所谓来龙;磨盘顶吉祥有力,左有寒谷山,右有白石岭,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南向有清秀低平的阿五墩,中间为一街六巷之格局,后有靠山,前有湖荡,含胸拔背,山环水绕。余脉落在湖中的南箭壶、北箭壶,又分别对应着十多公里湖面之外的馒头山和林屋山,左右护卫。明代人是最喜山水的,玩过了,还诗里画里地收藏;也是最讲风水的,落脚了,都要身前身后地规划,陆巷的形制因此砥定。从此,陆巷人抱定诚实守信、“无尖不商”的宗旨,走出农耕,顺风顺水,赚钱同样是一把一把的,一个个成了“钻天洞庭”的财神。
   为了让这种附会站住脚跟,我徜徉于磨盘顶下的翠绿。碧螺的青翠、枇杷的毛绿、桔花的棉白,不断变幻着光怪陆离的姿态。约半个时辰,不见人影,但闻蛙鸣。我迷失于广大的丰盈,必然地遭遇无边孤寂。而孤寂是精神的涵养,与其听一班铁嘴的朗诵,不如受一池简单的聒噪,那种有氧的鼓动,尚能消弭尘嚣的应力,滋补贫乏的思想,浸润灵魂于清爽。玄乎的是,就在我企踵踮足之时,一位手拎锄头的老农,径直朝我走来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哥,个高,清瘦,走路身轻如燕。于是迎上,搭讪。哇,竟是王氏后裔!各自报上名号,哈哈哈,彼此相视而笑!两人名字里都有个“荣”字,同样地与草木结缘,注定于林中一遇。于是,我相信,朝向一个地方走,总有相约、相知;只要认准了一个方向,总能走出一片天地,收获一份喜悦。
   老王是“仁”字辈。仁,为五常之首,做人根本。老王初中尚未毕业,便遇“文革”,也曾天真地想去改天换地。神魂颠倒之后,逐渐清醒,就此情归山林,多少年,一直守着这一片果园,果然仁者乐山。他又兜底,说女儿留学国外,儿子在城里开公司,自己就喜欢在这山里侍弄枇杷,每年生产好几吨,年入十万,在全村种得最早、最多,也算是个“状元”。聊得热络时,好客的老王,就邀我前去他家做客。我请求先给他拍张相片,因为当下的他,是陆巷最好的风景。老王会意,笑。
   王仁荣家在陆巷三港之一的蒋湾港的尽头。只穿过一条小弄,就来到了老王的府第。踏上阶沿石,推门便见一镂空的木质屏风,绕过,就见一小木桥架于庭院水池之上,两侧各植一丛牡丹,碧绿生青,很是蓬勃。客堂,三开间打通,十分宽敞。客厅东西两面墙上各挂着一幅行书,笔走龙蛇,气度不凡,上面一律盖着“树字耕者”的朱红印章。问:耕者谁?老王又笑,沏茶,坐定,就说自己平生只做两件事,出门栽树,回家行书。又带我去看他的书房,书柜里有《二十四史》,案头堆着《炎黄春秋》。他说,有知识做人才会有分寸、知进退。他说,畅销书不看,炒热的东西,让人静不下心来。他说自己就是“耕者”,种树养家,写字养性,家在林中,人在字里行间。
   离开老王家出村,见古村南端新开一街,取王鏊之号,名“守溪街”。又立石,刻“脚踏实地”,像是表白,也像是自勉。根深蒂固,方有硕果,看透了陆巷之千年因果,相信这里会有坚守。

共 29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千年陆巷藏古今,人杰地灵谱华章。陆巷的浩然文气,生聚千年望族。连中解元、会元、探花的王鏊,文章修洁、博学有识,官至内阁大学士,被唐寅誉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他不愿与时浊同流合污,便急流勇退,藏书、练字、读书、著述,开一代文风。古人著书立说,传承的是精神情怀,而家谱家训是文字的宗庙,修订着苦寒的砥砺、人格的完美。王鏊的藏书同样充实,鉴于前贤的教训,他分散数处藏书,以防不测。从此,王氏子孙秉承“书不可不读”的家训,书声如涛,人才辈出:状元一、进士十三、举人十八。民国以后,王氏子孙立志“以实学救危险中国”,在物理、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产出了一大批领军人物,知名学者、教授俯拾皆是,成为中国科学界贡献最大的家族。资料翔实的人文散文,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163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15 18:31:33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东山太湖边的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江山最欢迎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文章,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3-16 19:33:27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16 21:30:23
  一个地方出了那么多的人才,除了风水问题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坚持学习的结果,这就是寒谷飘香的真正原因。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3:01:28
  老师过誉。脚头散,行文也散,多有不足。只是有个喜欢刨根究底的习惯,就对人对事多看了几眼,也不那么上趟。望多批判指点。谢了。
4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16 21:38:06
  文章讲述了故事,突出了人文素养,给读者的启迪是不小的。
语文教师
5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3-17 06:35:58
  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很有收获。
回复5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3:04:48
  是的,游览即学习,不是观光。所以除了照片,还有吐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