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恒的土地情结
清理手机内存时,翻到了去年春耕时节我抓拍到的一张照片:老汉手扶古老的歪把犁杖,挥动马鞭。温顺的小毛驴在老汉吆喝声中低头前行,耕耘着那块不食之地。中年女人熟练地从左手提篮中抓出玉米种子,播撒在田垄里。小男孩紧紧跟随在中年女人身后,踢土,踩格子。三十岁左右的女人躬身前行,背着双手紧拉“鸡蛋滚子”,在“吱纽-吱纽”的滚子响声中,播撒过种子的新垄沟被重新压实。一条皮毛油黑的家犬低头嗅着刚刚犁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土地,然后撒起了欢儿,跳跃着,奔跑着。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的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诗人王维描绘的“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那幅《新晴野望》图吗?
我走近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这一家人,走进了这块贫瘠的黄土地。我问老汉:“您为啥要在这么瘠薄的土地上耕种?”老汉回答我很简单:“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寸土尺金。”
是啊,土地是我们赖以生身立命的根,许多美妙神奇的传说都与这土地有关。传说“大地之母”女娲造人就是先仿照自己身躯用土捏,再用泥土点化而成的。上古鲧禹治水,他曾偷取息壤,借不断快速增长的土壤去与猛烈的水势相抗衡。《左转》中有一段故事,讲的是晋公子重耳在逃亡路上又饥又渴之时,去向大地里正在耕田的农夫乞求食物,农夫弯腰从地上捧起一捧土递给他。重耳见状,以为农夫是在讥笑、嘲讽他,就要发怒。这时,他的随从贴近他的耳边劝阻说,他送给你一捧泥土,预示着上天要给你土地,这是多么好的兆头啊!重耳听完以后,反怒为喜,忙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的恩赐。他知道,有了土地,就有了财富和权利。在中国古代,拥有土地是权贵的象征。皇帝封侯拜相,他会站在高高的地坛上,将手中包着一块泥土的茅草包赏赐给被封之人,那个人就获得了一片土地。亿万年来,人类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已经与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为了守住每一寸土地,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每一寸土地而浴血疆场,书写出一段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故事。明末御倭和抗清斗争中,福建沿海流行起成人死后面部盖白布的风俗,那是源于因丧失土地而无颜见地下先人的葬仪,沉痛而壮烈。“东北王”张作霖曾写过一个“虎”字条幅,他有意将题款“手墨”写成了“手黑”。日本人知道他文化底子浅,故而轻蔑地笑问他,“墨字怎么少了一个土?”他正气凛然地回答道:“这叫‘寸土不让!’”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可以用丈、平方米、亩、公顷等来计量,然而在含有国土意义的时候,它是以寸来计量的,每寸土地都代表着国家的主权。若是有人胆敢来侵犯,那么“迎接它的是猎枪。”
人们热爱和珍惜每一寸土地,热情讴歌挚爱的土地。散文家秦牧在他的散文《土地》中写道,“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呵!这宝贵的土地!”那是作者对土地至深的情,真诚的意。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为了表明对土地的深爱,他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简短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不变的土地情结。我照片上那一家老少妇孺挥汗如雨,辛勤耕作,汗水里饱含着他们对土地的敬畏,深藏着他们一颗颗对土地的赤诚之心。
土地是我们的脊梁,土地是我们的灵魂。有了这脊梁,我们才扬眉吐气,傲视天下。有了这灵魂,我们才意气风发,雄踞东方。有了这土地,草木葳蕤,繁花似锦,岁稔年丰。有了这土地,六畜兴旺,鸟语蝉鸣,威凤祥麟。
土地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