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老子与孔子

编辑推荐 老子与孔子


作者:道法呼吸 白丁,5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3发表时间:2017-03-16 21:13:48

老子与孔子 一、吃相露本质,何廋焉?何廋焉!
   关于吃,《老子》只是有“味无味”之说。也就是把无味当成有味,于是吃嘛嘛香。故老子言:圣人披褐而怀玉,知足之足常足。被褐,就是身穿粗布麻衣,怀玉,比喻腹有诗书。
   文书于竹简时代,汉语的特点是,能节省一个字,都是好的。“知足常足”不就可以了?老子干嘛“画蛇添足”般的“知足之足常足”?原来,三餐稀饭咸菜,可以说知足;三餐饫甘餍肥,放着浊屁之时,也可以说知足。老子的知足,就是食以果腹,衣可御寒就可以了,这是知足的标准。在此标准下,你还会在意饮食的形状、口味、服饰的质地与品牌么?
   关于吃,孔大圣人有总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分论:
   一,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二,色恶,不食。
   三,臭恶,不食。
   四,失饪,不食。
   五,不时,不食。
   六,割不正,不食。
   七,不得其酱,不食。
   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九,不撤姜食,不多食。
   十,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精,《说文》择也。就是反复选择,淘汰后剩下来的精华物质,孔二爷要吃的,就是这样的精华食物。问题是,淘汰下来的食物,谁吃?你是孔大圣人,百姓可不敢如此奢华!脍,细切肉也。脍不厌细,就是肉类呀,切得越细越好啊。好你个孔大圣人!你要折腾谁?!
   饐(yì)餲(ài),都是发臭变味之意。馁(něi)是鱼肉腐烂之意。孔大圣人看来没挨过饿,臭咸菜肯定是没吃过的。至于臭鲑鱼,肯定也没福享受。说起臭鲑鱼,其实也就是不得已、舍不得之心态下的产物啊!本就是下里巴人的美味。孔二爷之二、三条的色恶、臭恶不食,与第一条类似,不予赘述。
   失饪,就是厨师烹饪方法失当,饭菜口味不佳,于是二爷不吃了!不时,不新鲜之饭菜,二爷不吃!割不正,就是肉切得形状看得不顺眼,孔老二不吃!不得其酱,就是什么菜配什么酱,否则,不吃。妈的!普通人家要配多少酱,才能不辱孔大圣人的教诲?!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酒桌上,肉类不要吃得比蔬菜米饭多,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醉为度。哈,二爷刚刚说了点人话,怎么转眼又“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按你的意思,市场经济的确混蛋!不放姜,不吃。看来是不饿。估计饥肠辘辘之时,龟孙儿啥都吃的!
   孔大圣人看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以,家风,师从,遗传特质等义。由,《博雅》行也。安,《说文》静也。看他静下来干嘛。其实,通过吃,看人足矣!通过吃,你孔大圣人哪里“廋”?!廋者,藏匿也。
  
   二、老子与孔子的礼观
   子曰: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天子听歌观舞的规格,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的集体舞。士大夫也八佾,僭越,无礼之极,当然忍无可忍了。故孔子有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是在“逼”呀!逼着人们压抑内心原始的欲望冲动——克己复礼。
   士大夫八佾舞于庭,舞就舞了。天子都不急,你孔子嗷嗷叫啥?心理学角度看:心里不平衡的产物。为何不平衡?嫉妒。每个阶层的欲望,都限定在自己的圈子内,突破了,于是孔子嫉妒了。这种嫉妒,实质就是因为士大夫“尝尝天子滋味的”欲望得以实现,并打破了现有的每个人欲望之间的平衡,于是,嫉妒者心理不平衡了。所以,孔子的礼,无论表面上多么富丽堂皇,其实质,就是维护每个圈子固有的欲望,维护欲望的阶级等级性。于是,老子忒烦礼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即:上礼的所作所为没人理睬——或表面不理睬或内心不理睬或兼而有之。于是,大张旗鼓地宣扬礼,就像伸出的胳膊,还要一个劲地再伸,恨不能把胳膊扔出去以便使人响应,但还是没人理会。
   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强调无欲:“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堵住口耳目的享受之意)。八佾也好,四佾也罢,都不过是骄奢淫逸的表现。八佾与四佾之争,更是权利欲望爆棚的产物。所以,克己复礼也好,肆意踏礼也罢,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了——是人的同一欲望,正反两面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一个无欲之人,哪里需要礼来约束呢?故,老子欲讲礼而不讲礼。釜底抽薪而节欲,礼便随其自然了。
   道为纲纪,纲举目张。老子的“道”义,其中之一,是无欲而为。故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但凡气功之人练功之时,无思无欲,此时,什么邪念也没有,什么无德之事也不会做,可以说全身心地都是德,都是礼,于是,没有德礼的概念了。老子以为,若人人如此,人人如此之态而常态,于是,德礼就像空气一样,哪里还需要刻意提倡呢?!上德上仁,就是道的表象,所以,老子对道,上德,上仁赞赏有加了。
   后世不理解道的纲纪之性,或虽然理解,但由于“高大上”者欲望滋张,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强调所谓的德礼仁了。其目的,还是为了一己之私欲,而要民守德守仁守礼!因为,若人人欲望无限,有限的资源,很快就会浩劫一空,最终危害“大威者”的利益。
   奥巴马在澳大利亚所说的话,生动地给予了证明:“如果10多亿中国人也过上与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什么逻辑?!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人,消耗了近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年产量。“高大上”的美国人,有什么资格与权力要求中国人就只能过苦行僧样的生活!(数据来源于美国人的书《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于是,“高大上”嘴里的德仁义礼,统统不过是虚伪的假面具而已。统统不过是满嘴仁义道德,实乃男盗女娼而已。于是,老子结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译文:所以,失道就德补,失德就仁填,失仁就搞求神拜祖的义——义的造字本义如此。义之不效,于是就按品级列队,搞装神弄鬼的礼。礼呀,是个什么东西?礼是忠信淡薄的产物,是祸乱之开端啊。注:狮群里,最后才能吃上一口的弱者,恐怕最恨“礼”了,有恨就一定会有造反,早晚的事而已。)
   当今世界,美国的“礼”下,不正是此起彼伏的硝烟弥漫么?!礼是表像,实质就是维护现有的阶级性。孔子的礼,没有针对人性中最贪婪的欲“开刀”。于是,一切的所谓“礼”,终究不过是虚伪的表面文章,终究是祸乱之首啊。故,看到秦皇出行的霸气场面,项羽蠢蠢欲动:“彼,可取而代之。”刘邦暗流涌动:“大丈夫当如是也。”终于,秦皇被这两个“竖子”联手灭了。
   周天子式微,天下欲望肆张,谁不想尝尝天子礼的滋味?于是,此时孔子的礼,只能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了。
  
   三、老子与孔子的忠信
   老子认为诚信不足才有不信,故凡事检讨自己,主观上努力做好自己。老子也讲忠信。在第三十八章有言: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所以,老子认为,一个人忠信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信不足,焉有不信。也就是自己做好忠信的同时,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之意。故老子有言:同光同尘。
   《论语》里,关于忠信,孔子语录如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什么意思呢?
   信,也许还可以量化。忠,灵魂的东西,谁能看得见呢?孔子不也说了么:“巧言令色,鲜矣仁。”无论如何,忠,不可能从一个人的言行,得出真正结论的。历史上,奸臣都是以忠臣面目出现的。
   还是先咬文嚼字吧。“主”,《说文解字》曰:鐙中火主也。也就是火烛灯台的中心火苗之意。由火之中心,引申为中心人物如主席的主,主宰的主等。“如”,《说文解字》曰:从随也。引申为像一样、如同。“无友”,可以理解为:没有朋友(客观层面上的),也可以理解成:不以之为朋友(主观层面上的)。还是把可能的解释都罗列出来再说吧。
   当一个人的忠信之品德,如同火苗的中心时,自然围着一群附属火苗。由是。
   译文一:若一个人的忠信就像火烛的中心一样,那么,就没有人不围绕在身边了。这个译文,如,作“随从、围绕”解释。无友,作没有人,没有朋友解释。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人不随从自己。
   译文二:以忠信为信仰。不以忠信为信仰者,不以之为友。这样译文,“无友”,与三国时期何晏之“无得为友”一个意思。但忠信不再有量化的指标,而把人区分为忠信上、中、下三等,而是只要以忠信为信仰就可以了。如字,译文里也是:像一样,如同之意。只是忠信之信仰如同而已。不再以忠信之“高矮”,来区分友与非友。
   译文三:就是三国时期何晏的译文:“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即:以忠信为主,不以忠信不如自己之人做朋友。
   三种译文,以为都能自圆其说。只是最后一种译文,若真是孔子的意思,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置自己为忠信之“参照物”。于是,忠信不如自己的,不与之为友。然而,山外有山楼外楼,忠信比你还强的,不也看不上你么?于是,自诩为忠信之人,又被扫一边去了。
   关于忠信,老子与孔子的区别,你怎么看?

共 36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过《东周列国》的人,差不多都对孔夫那套假仁假义的说辞非常反感。如果照他那种说法,忠信不如自己的,我不与之为友。然而,山外有山楼外楼,忠信比你还强的,不也看不上你么?于是,自诩为忠信之人,又被扫一边去了。后来的《增广贤文》,相比孔夫子的说法要高明一些:“结交要胜己,似我不如无。”也就是说,我们要结交比自己强的人,才会变得跟强者一般强大。就如以武会友,以棋会友一样,只要对方的武功、棋艺比我高,我与之拼杀一场,赢了,光彩无比,输了,也不掉底子,反而磨炼了自己。如果对方的武功、棋艺还不如我,结交他又有什么益处呢?风趣幽默的赏析文字,只是针对理论,而不是针对孔夫子个人,请勿误解,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16 21:18:01
  “高大上”嘴里的德仁义礼,统统不过是虚伪的假面具而已。统统不过是满嘴仁义道德,实乃男盗女娼而已。于是,老子结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3-17 15:17:48
  “主忠信”,这一句,也算是一种理解吧。“主”理解的到位,所以主导了这一句的理解,可“忠”字的理解就有些西方,忠是灵魂的东西?忠于事,“忠”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份,比如你要写孔子和老子,彻底弄清楚了这俩个人的异同,这就表示忠,是一种做事态度。它和信一样,信能量化?难道说能测量你有百分之几十相信他?信,诚也,别人能认可,是一种为人的态度。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不错,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说他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问题了,是不是?至于“无友不如己者”,你列举了前人的说法,可不知道你怎么理解。就我,我理解的是只要是自己的朋友,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不要骄傲,学他们的长处,做好自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