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过年那些事(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过年那些事(征文·散文)


作者:桔彤 布衣,17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46发表时间:2017-03-17 01:32:17

一、贴春联
   过年一直是父辈人们比较怀恋的话题,其实不为别的,大多数只为那些在天涯海角四处奔波的工薪阶层们跟自己的亲人团聚一下,在中国尤其是春节的地位是任何西洋节日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的,谁也无法跟她媲美。而且在中国,哪怕是相隔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住他们回家过年的心情。
   作为农村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回家过了近三十多个年头的年了,儿时的记忆渐渐淡去,本章我将与众多的80后和90后一起分享东北农村那与城市里与众不同的过年特色,那些儿时过年的难忘的趣事!
   二十四写福字,有的地方民俗叫贴春联,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开始,在农户的庄户人家无论是哪一家这浓厚的年味儿都开始浓郁起来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正值中国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起步期,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谈不上富裕。所以那时候,这春联和福字也都是自己写的。
   当然首先做得第一道工序裁红纸了,为什么是红纸,因为图个喜庆,吉祥之意。这时候父亲往往吩咐我和二弟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上几块钱的红纸,这样我们便乐不思蜀的去商店买。
   买回来以后的第二道程序,自然是由大人们将那些红纸以对联的形式裁开,当然是小心翼翼的,基本上不用小孩子,一方面怕小孩子裁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另一方面也怕小孩裁的不美观,影响效果,不过这个程序倒也是非常简单。
   接下来,第三道工序也是最庄重的过程写春联,写福字了。当然春联的内容也大多来自于父亲从农贸市场买来的农家历,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东西,包括春联,笑话,名人轶事故事等。父亲拿出自己家里的墨汁,砚台,毛笔,然后铺上桌子,我们也偶尔给他打下手,比如给他铺纸,倒墨汁,看着父亲一笔一划的写着,写完之后,必须轻轻滴摊开放在一边晾着,否则容易沾染毁坏春联。
   当然贴在大门和屋子,仓房,猪圈,鸡窝内容也是又分别的,而那些喜庆的句子似乎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贴在鸡窝的是“金鸡报晓”,猪圈上的是“肥猪满圈”,而贴在马车上的“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无疑都是寓意吉祥,美满的意思。
   接着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贴春联,因为我们小孩个子小,也多半是不需要我们去贴的,往往母亲将那些父亲写好的春联和福字在背面涂上浆糊,然后交给我们,一副一副地交给父亲贴上。
   父亲的文化在农村里来说是不低的,而字写得也很不错,所以除了自己写春联之外,那些邻里的街坊也让父亲帮帮代写几幅春联,父亲也是来者不拒的。诚然那些人也顺便给我们家送上来过年的小礼物,算是感谢。
   在贴春联的时候,也有许多的讲究,比如上联是贴在右面的,下联贴在左边,而且必须贴的仔细,否则早点掉了下来不好,而且那些贴春联的浆糊必须全数用掉,即便用不掉也要喂给狗啊,猪啊,否则寓意来家家里生活过的糊涂(不好的意思)。
   如今,随着新农村的阔步前进,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在农村的农贸市场是我儿时的好几倍大,甚至无论是规模还是种类丝毫不亚于城市的家乐福,乐购,沃尔玛,新玛特等百货商场,而滩面上也摆着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对联和福字,还增添了大红灯笼,彩灯等喜庆的,在这里也无法找到靠手写的春联和福字了,而儿时的红纸以及用来写春联的毛笔,砚台,墨汁被父亲束之高阁了,我知道,或许那带着墨香的手写的春联怕是已经伴着我的记忆永远消失在曾经的岁月里了!
  
   二、扫尘土
   进入阴历的腊月二十五,一般的家里要进行另一件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土,而且除了这之外,还要把家里的锅碗瓢盆,茶壶,水杯,酒杯清洗了干净,已被过年和一整年之用。
   作为庄户人而言,尤其是当时那个时代,农村机械化水平极其低下(不比现在,无论是春耕还是秋收机械化作业,基本上一周的时间就全完成了),几乎靠的是体力劳动,所以一年四季也就是冬天是农民们最清闲的时刻了。
   在扫尘土的时候,为了害怕孩子们的衣服沾染上灰尘,也怕让孩子们做病,都让大人们领着出去串门,然后父亲便一个人开始清理那些房上和梁上的灰尘。
   而我还小的时候不晓得是个什么样的流程,那时候父亲也不让看。稍微大了一些可以帮助他打下手了,我们父子俩都带上狗皮帽子,开始清理灰尘,比较高一点的地方,比如房顶上和梁柱上,都用长一点的扫帚进行清理,而那些墙角,旮旯的地方则只需要用扫地的笤帚进行就可以了。
   在进行清理之前,必须的准备工作是应该的,先是把家里的各种器具和暴露在外面的怕沾染灰尘的衣食住行备品用大得塑料布覆盖好,然后父亲换上那些破烂不堪的旧衣服,还戴上帽子和口罩,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人的眼睛和口腔里。
   其实,清理灰尘不是非常重的体力活,只是因为比较麻烦,因为的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和角落,这样每次下来至少要持续大半天时间的,而父亲的头上和额上也浸满了汗珠。接下来,父亲便把那些衣服进行仔细而认真的涮洗一番。
   接下来由母亲负责的是涮洗锅碗瓢盆,杯具,酒具等清洗,这时候,我和两个弟弟也跟着一起帮忙。不过,那时候的生活比较简陋,哪有这样的那样的洗涤精,我们或者用胰子或者用洗衣粉在器具上打上几圈进行反过来掉过去的擦拭,尤其是作为最难擦的是家里的茶杯和茶壶,因为积存了很长时间喝茶落下的茶垢,再有杯底也是很难清洗的工程,需要一面打上洗衣粉,一面多次用手指仔细擦拭,然后再用清水至少三到五次的清洗,这样洗完以后,可谓即亮堂又美观,跟暂新的一样。
   此外,这时候我们家里也会把那些长久不穿的衣服之类的送给那些村里穷人,算是做一些善事为家里人积福德。当然也会把那家那些破旧不堪的家什扔掉一些,把过去一年家里的霉运一起带走。
   其实,在扫尘土虽然不是每一家每一户的必备课程,可是那些家里大户人家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毕竟这是辞旧迎新的一道课题嘛!而且,那些大户的人家甚至是男女老少全体参加,排场和气势也非一般小户人家所能比拟的事情,这一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毫无例外的议事日程。
  
   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这在中国传统的意思是,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小年了。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进入过年的气氛里,不少家庭开始置办年货了。一般地在腊月二十三之年还有至少有一两个农村最淳朴的农村大集。
   一般的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少家庭已经开始剁饺子馅,包饺子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对于这些孩子们自然而然是非常高兴地事情。与此同时,那些孩子们也开始跟着父母吵闹着要去农村的大集赶集,说是赶集,莫不如说是跟他们的父母到集市上吃灶糖。
   吃灶糖的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这一年是灶王爷的生日,除了祭祀灶王爷之外,让她保佑每个家庭平安幸福安康,而且小孩子们也可以顺便吃点灶糖来吃。平时的孩子们是不容易吃到那些美味的甜食的。而到了过年前后,无论是家庭好的,还是条件稍微不好的,谁也不能对自己的还真吝啬不是。每每那个时候,我和弟弟跟母亲去农村的大集,由我的父亲赶着家里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车。一路的风尘仆扑,有时候那些一个村庄的男女老少也会赶集坐上一会,姥姥家长里短,甚是愉快。
   说着说着就来到了集市上,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买卖人,卖鸡鸭鹅的,卖各种鞭炮的,卖各种零食的,卖各种日用品的,还有让我们非常着迷的小人书。当然这时候最吸引人的还是卖灶糖的大伯、大妈,那些小贩们开始扯着嗓子大声地叫卖了:灶糖,好吃的灶糖哩,块来买啊,小孩子们都爱吃的灶糖!可能是冬天格外的寒冷,可以看见在那些小贩的帽子上、眉毛上、胡子上都是齐刷刷的霜,再加上寒气逼人,一说话那哈气荡漾在空中非常的有意思,我们叫他八仙之一。
   即便卖灶糖也是货比三家,而且各家的质量和价格也不一样,有卖的各式各样的,也有卖的非常单一的,不过那些种类多的往往价钱也是非常的吓人,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有些胆战心惊,毕竟有时候除了买灶糖之外,孩子们还要采购一些小人书,或者是冰糖葫芦之类的美食。我们那时候买灶糖往往都到一个白胡子大伯那去买,他卖的东西不但好吃,而且不贵,甚至有时候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买的时候,他会趁他的婆娘不注意,偷偷地给我们多拿上一两根。尤其是有一次我和弟弟去买灶糖,不小心丢了买灶糖的钱,但是弟弟却冲着我嚷着要吃,我记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不仅是买不了的问题,我还担心被父母数落一顿,骂我粗心。
   后来为了弟弟,我壮胆子跟他说,能否商量一下,我的钱丢了,给我们赊欠两根灶糖。因为我连续跟了好几个卖灶糖都这样,结果不但不施舍,反倒给我大骂了一顿。我本以为,他也会跟其他人一样,哪知道他二话不说,给我拿了四只灶糖,我有点不知所措。当时人们也骂他傻,说这个老头真够傻的,也不怕孩子在欺骗他,后来我再次赶集利用妈妈给我的零花钱给老爷子送去了钱。老爷子摸着我通红的小脸说:“我没看错你,你这个娃子将来有大出息的,是个汉子,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我当时以为老人们说吃亏是福,其实则不尽然,表面上看,他不仅对我,而且对其他的小孩子也是这样善良,尤其是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也是善良使然,他每次卖的年货的收入都是最多,而且人缘也过得特别好,据说日子过得在乡里是数一数二的好日子。
   赶完大集之后,小孩子们便跟着父母回家了,美滋滋的拿着灶糖,憧憬着最美好的未来。
  
   四、磨豆腐
   每每到了腊月二十五的时候,各家各户除了买了一些准备过年的年货之外,还得储备一些在过年期间备选的菜肴了。在那个物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无疑豆腐来说是一个比较经济实惠的家常菜,大众菜了。而且豆腐可做的菜似乎也不仅仅是一两种,比如白菜炖豆腐、鱼豆腐,小葱拌豆腐,麻辣豆腐,如此看来豆腐是百姓最为常见的菜品了。
   到了腊月二十左右,那些村子里的豆腐工匠们早已经摆好了磨豆腐的工具,当然还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黄豆、卤水等,这样的豆腐吃起来才鲜嫩可口。别看我们平时吃起豆腐来比较简单,而真正末期豆腐来,可不是一两道工序那么简单的事情。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基本熟悉这些基本的工序。小的时候,大人基本上也不让我们这些小孩子靠近,主要是怕不安全的缘故,我们把它大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个我们叫他碾片脱壳,将干黄豆分批倒进一台土砻中碾压,令其脱壳并成片状;二是浸泡,让脱壳干净的黄豆片在清水中浸泡四、五个小时的钟头。如此看来,这对于做豆腐而言也不是个轻巧活了。
   儿时的,父亲常常在腊月二十五去离家不远的赵家预订豆腐,有时候闲着无事,父亲便也带着我一起买豆腐,因为每年快到年底豆腐卖的较为火爆,你预定完了,恐怕就没有你的份了。即便是,有时候我跟父亲一大早起来的时候,那个做豆腐的老赵的庭院已经挤满了人,大家比较自觉得排好了了队,这时候,老赵头便开始拿个笔记本做个记录,有人问,干嘛记下来。你想想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好,有的有闲钱,有的没有钱就得先赊着账,还有的老百姓也不想赊账就用自己的特产来换豆腐,有拿鸡蛋换的,有的拿自己家里种的蔬菜,像白菜,芹菜,酸菜换的。有的时候,这个买豆腐的老爷子也是忙得不可开交,我们看他捡豆腐表情一副笑脸盈盈的,本来是大早晨的时候,天气还格外的寒冷,到了中午太阳已经出来了,老爷子的额头上也露出了汗水,索性把外面的棉袄、狗皮帽子都摘了下去。
   人们一边看着老爷子捡豆腐,一边拿他开心,老爷子有时候忙着的时候,他的女儿便也出来帮忙,只是闺女还小只是偶尔打个下手而已。有人就问说:“老赵头。你这年豆腐没少卖,可成了咱们村子的财主佬了”,老赵头咧咧嘴笑着说:“哪里的话,我的大儿子还得娶媳妇呢?我这还得给她攒娶媳妇的钱呢!”老赵头的闺女特别漂亮,有人说叫豆腐西施,不过家里穷却没念过几年书,那些年轻的半大小伙子便都到她家来买豆腐。其实村子里买豆腐的家不止一家,而他家闺女长得水灵灵的,自然能吸引不少村子的小伙的目光。我听母亲说,村子有个姓刘的小伙子对赵老头的姑娘有意,只是老赵嫌他家穷,连饭便都吃不上,我姑娘嫁给她还不得受罪啊!我也倒是看过细节,姓刘的有一次又来买豆腐,一边收着豆腐,一边跟赵家闺女偷偷地说:“晚上去我们家吃饺子,俺娘包的肉馅的,安特意给你留了几个,我等你!”赵家姑娘点点头说:“嗯呢,快走吧,俺爹看见了又要骂人了!”乡村的爱情虽然有点苦涩,但是不乏甜蜜和喜悦。
   事过多年,我妈跟我说老赵头已经得胃癌去世多年,她的闺女承父业了,如今儿子都上高中了,她的丈夫到底是刘家的小伙子,小伙子很能干,虽然刚开始老赵头不同意,后来发现对自己丫头真心的好,一想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女儿幸福就值得了。

共 1374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砚台,毛笔,墨汁,红纸,这些曾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文房几宝,被父亲束之高阁了,春联有人工书写变成了机器印刷。那春节时喜悦的气氛,欢乐的东北农村年味与城市里与众不同的过年特色依然记忆犹新。大扫除,仿佛让一年中的不愉快烟消云散,美好的明天即将开始。磨豆腐的精工细点,让年味的菜肴里增采不少。炖大肉,杀鸡宰羊,祭祖礼仪一丝不苟。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辞旧迎新的三十晚上,热闹非凡。包饺子,炸油条,这一切准备好了,到了大年初一,丰衣足食,开开心心,欢欢乐乐拜年,大人孩子都被这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高兴得不亦乐乎……欣赏,学习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3-17 01:33:22
  作品翔实,亲切,感人。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你猜        2017-03-17 01:38:34
  感谢老师赐稿,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3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17 22:31:58
  欣赏拜读学习老师佳作,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祝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