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为什么不感动了?
近日,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无独有偶,还听一位语文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给学生布置作文,结果发现大多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更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她还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这回下面活跃起来,大部分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忽然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亲情竟如此冷漠,这反映了部分青少年的心灵情感荒芜了,感动无法生长,感恩更无从谈起了。
新世纪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当代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感恩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不懂感恩就永远摆脱不了小我的狭隘焦虑和冲突,就永远不会拥有温暖感,永远游离于人们这个大系统之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一个人情感品质健全的的表现。
孩子们为何不会感动了呢?被父母宠坏了!
家是最微型的社会。家长对青少年感恩荒漠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家长以子女为家庭中心,一切为子女着想。对子女倾尽心血,奉献所有,吃喝拉撒,全方位服务,而父母却不要求子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习惯于包办孩子应为长辈所付的责任。孩子在家里得到过多的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家里其他成员的感受。很多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上学,对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却没有一丝丝感激。二是大多数家长重智轻德,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感恩心。最近浙江省教育厅拟把“记住父母的生日”列入《浙江省日常行为规范》。有人质疑这是没有必要的。可是2015年,北京一所中学做了一次关于尊敬长辈的问卷调查,结果85%的学生不能说出父母的生日,75%的学生说不出祖父母的名字。他们大多只是把自己的生日牢记,然后理所当然地期待着生日礼物和蛋糕的出现,却唯独忘做人子女的基本责任——感恩父母。
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感恩了呢?被分数碾压了!
在许多学校,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远远没有扎下根。素质教育仅仅是口号,是装饰,而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以高考集中营著称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和河北衡水二中是整个中国教育应试的缩影,学生学习压力大,备考如服刑,夺分似拼命。学校不重视人格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看看各地高三教室和走廊墙上的雷人标语,就明白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离谱: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像角马一样落后,就要像野狗一样战斗……这是灵魂的教育吗?这是人性的教育吗?不是,这是分数的教育!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多年前说过的一样:“如果一个人,从未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未走进过一个美好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未读到过一部让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未有过对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产生深深地敬畏,也从未对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发生过由衷的感动,那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感恩缺失背后隐藏着是教育的缺失。
尼采说过,“感恩即是灵魂的健康”。但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断求知,却不能获得求知的的喜悦,在顺境中不能感受到幸福,与人交往却难以融洽,甚至出现负面情绪——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歌手丛飞就是一个令人感动却又心寒的例子。他义务资助许多学生读书,可是在自己身患白血病却无法资助别人时,竟无一个被捐助过的病人到他病床前看望他,甚至还有人盼望他病好之后继续挣钱给学费。著名慈善大家陈光标说过:“我帮过许许多多的人,其中有九成都不懂感恩。我在老家也帮助了很多人,可有人在街上看到我老远就躲开了。”直白而令人心痛的言辞直接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若连感恩这一最基本的礼仪都不知,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在他们心里还有多少?
如此没有感恩之心,还指望孩子们做什么?还指望他们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贡献?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个“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的好学生,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把倒地呻吟的张妙用刀砍死的“好学生”,被执行死刑;2016年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杀死母亲谢天琴后潜逃;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中国留美博士卢刚,因论文落选,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和自己的获奖同学……当情感家园被培育成了盐碱地,当感动感恩枯竭,人性也将随之泯灭。可不可以这样推论,缺失感恩之心的人,智商越高,对人类的危害越大?
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感情。如果这种感情被唤醒,那么以后就会把这种感情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整个国家和社会。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教育主要实践的舞台在家庭和社会,并以具体的细节的诱导,如看似琐碎的小事,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定期参加社会工活动,只有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才能在其心里埋下爱的种子。有识之士提出在我国设立感恩节,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容忽视的是,国内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偏重学科本位,忽视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导致年青一代很多人的道德感价值观的缺失,人际互动中不负责任,缺少感恩,自私自利的倾向愈来愈明显,而这些都是情感教育匮乏的结果。针对这种不良倾向,近几年来,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国学教育,国学被写进了中小学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期待从思想上从根本上矫正当代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情感教育的缺失,因为国学自古以来就被看做人性之学,例如《弟子规》里面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就构成了一条情感教育主线,终极指向提升教育者的情感品质,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特色。国学教育以五千年的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以生活为依托,以爱心为主线,以躬行实践为目的,强调感恩、尊重、关心,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教给受教者,非常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品质。
泰戈尔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的知识的堆积。我们应让学生时时沐浴人文主义的阳光,在一块浸润着情感泉水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让孩子们心怀感动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用更深刻的感恩之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而实现我们的伟大中国梦。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将会更加强大,我们小家更和谐,我们的国家崛起之路才能更加顺畅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