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陪伴(随笔)
进入高三,女儿更算得上是每天早出晚归早起晚睡了。除了清晨弄好早点看她出门,中午阳台上眺望到她身影就端饭菜上桌,下午做好饭送去学校门口等她,再做的,就只有每晚陪她一起熬夜晚睡了。
女儿的卧室门总关着,以防我们说话走路打电话看电视敲击电脑键盘等声音吵到她。只在她招呼倒水拿东西或是想起班里什么趣事要讲时,我才推门进去。
渐近午夜了,窗外车声音乐声孩子们的吵闹声早已遁去,而倦意也就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冲击大脑——早到了一日中该洗簌完毕身体与床亲密接触的时间。可是隔壁屋子,我亲爱的女儿还在跋书山涉学海,激战背不完的单词做不完的习题一个接一个的知识点……
也有不等女儿招呼就轻轻开门走近她的时候。伸手抚抚她额前刘海,捏捏她早该酸困的肩背,问问她累不累困不困,要不要今晚破个例比平常早些睡。
这样看着她在眼皮子底下啃书本的时间,还有整整9个月。9个月之后呢?顺利的话,她会进入一所大学读她喜欢的专业,开学我们送她登上去学校的列车,寒暑假我们盼她回来身边呆些日子。
而女儿说,假期她是要勤工俭学的,那样也许就回不了家了。她的想法我们完全支持,不少朋友同事的孩子假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只留个把周回家和父母小聚。
我们说,上大学寒暑假你搞你的勤工俭学或社会实践,回不来就别回来,我们去那个城市看你好了,权当是出去走走,看看风景。
这样说的时候,脑海里已浮现女儿离家我们恋恋不舍送别的画面,鼻子变得酸起来,眼前雾蒙蒙的,赶快岔开话题。
好友琴两口子上班都忙,常常不得不出差。儿子上初中了,他们商定,再有公差两人尽量岔开了去,争取留一个在家照顾陪伴孩子。她说,很珍惜现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因为它太短了,很快就会过去。
何尝不是这样呢?回想当初女儿呱呱坠地,看着这娇嫩的小生命,恨不得她见风长,一时三刻就长大。倏忽十几年过去,不知不觉我们已陪伴她走过童年少年,进到眼前这青年时期。都说养儿育女苦,可这苦中其实蕴涵无穷乐趣,只是时光无情,还没来得及细品孩子成长带来的点点滴滴幸福,就被它急急拖着奔向下一个人生驿站。回望以往时光,只孩子烂漫的笑语童真的笑脸在脑海回荡。
老友江村,他即将升入大二的宝贝女儿暑假回家,返校时哭了,说舍不得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她还非揪住老爸问:“我不在,你和阿妈觉得家里面少了什么咩?”“少个哈崽在家,没人撒娇了……”是父亲的答话。
雏鸟羽翼渐渐丰满,冲上蓝天翱翔了。巢臼里的一对老鸟,望向天空的眼神里,有欢喜骄傲,也有淡淡的孤独失落。做父母的,越来越知道和孩子相处日短,越来越知道施与孩子爱的机会有限,总不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爱孩子,希望这份爱多一点,再多一点;久一点,再久一点……
所以能理解江村,为什么女儿返校登上柳州到杭州的火车,他网上一直和女儿保持着联系。念叨火车到衡阳啦到株洲啦到萍乡啦,心一时一刻也没离开女儿乘坐的那趟车。夜深了他QQ还亮着,说要整夜挂着,“怕孩子醒来孤独……”女儿在车上迷迷糊糊睡,他隔一会儿和孩子说句话,直到孩子一天一夜车程结束,平安返回校园。
因而恍然而悟,为什么从我中学住校到后来远离家乡,每次回家离开,父亲哪怕再忙,都会放下手头的事送我。有时父亲是到几十里外出诊,深更半夜也赶回家,好第二天清晨送我。他跟我谈心,帮我提东西,陪我走从家到搭车地点的那段弯曲山路,看我上车,目送汽车载我远去。
几十年里父亲送我离开家乡的次数有多少?没统计过,也记不清了,只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在父亲一次次的陪伴目送中,平安顺利地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而他,始终如一疼爱呵护我,自壮年至暮年而至生命终结。
还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段话讲得透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