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韵】每逢隹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隹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小离家煎熬多,最难熬的是思乡之情。十五岁的王维离开亲人和热土只身赴长安应试,举目无亲,诸多不便可想而知;一年,两年,体会辛酸无数。到了第三年,已是十七岁,功名前途仍还是个未知数(王维是在十九岁时“解头登第”的),又适逢重阳隹节,积聚了三年之久的思亲人、念故乡的凄苦之情便自然地流泻于笔端,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千古隹作。
诗作首句用一“独”字领起,真是震人心扉,颤人心弦,凝聚了诗人怎样的寂冷心情啊;紧跟两个“异”字,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感。“异乡”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异域他乡,人地两生;“异客”揭示了诗人的身份:孑然一身的外乡人,举目无亲的他乡客。这两个“异”字,既交待了全诗的背景,又给“独”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独自漂泊三年,思亲之情日增,又赶上这重阳之日,不费雕琢地便产生了“每逢隹节倍思亲”的心情,质朴而真切地道出了自已的酸楚。一个“倍”字,更是加重了这种感受的份量。隹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背井离乡人.在这样的日子里,往往要回忆起家乡的许多风物人情,勾起一系列亲切、甜蜜的情景,所以,隹节往往是诗人渲泻怀亲思乡的触发点,一经触动,其感情的潮水就再也控制不住,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这不矫不饰的“每逢隹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这岂是王维一人的心声?千百年来,人们一旦思念起家乡亲人来,无不由这句诗引起共鸣。
开头这两句运用的是“直接叙事法”。第一句正面写诗人的处境、身份,第二句重在抒感情,写心境。连用两个“异”字突出其“独”,又用一个“倍”字强化其“思”。这两句诗几乎不经任何迂回,用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字眼凝成了一句最能表现客中思乡的格言式的警句。
如果诗人顺着“隹节倍思亲”的思路继续直线延伸,即使能转出新意,也不易形成高潮。巧妙的是,诗人在第三、四句改用了“反衬法”,恰当地借用重阳登高这一古俗,由自已思念亲人,想到亲人也一定在思念自已。直线式的叙述,改成了迂回式的想象。
三四两句,诗人没有抽象地、一般化地写家中兄弟对自已的思念,而是靠了“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示想象中的情景。诗人不用“遥想”而用“遥知”一词,肯定兄弟们一定和往年一样,携手登高,身首遍插茱萸,嬉笑欢乐中忽然产生一种失落感,发现遍插茱萸的兄弟中却“少一人”——王维。想当年,兄弟们每逢重阳日,一起登高远眺,俯瞰那熟悉的山川村落,尽情地嘻闹,是何等兴致!可今天,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那些兄弟们怎能不怀念羁旅风尘的兄弟而黯然伤神呢?“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张谦宜:《茧斋诗谈》)。这种虚拟中的相互思念,巧妙地烘托、渲染了诗人“倍思亲”的强烈感情。
诗语清淡,结构别致,感情真挚,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不愧是千古流传的思亲隹作,并且还将长久地继续激发起无数流落异乡的游子们感情上的共鸣。
写于一九九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