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呼风唤雨的文坛巨匠,造就了被毁灭的天才

编辑推荐 呼风唤雨的文坛巨匠,造就了被毁灭的天才


作者:陈瑞雪 童生,645.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61发表时间:2017-03-19 20:07:12
摘要:本文浅析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经典艺术形象。

莎士比亚不愧为文坛巨匠,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了许多部著作。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是人文主义杰出的代表,是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世界文坛上享誉很高,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的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的确如此,莎翁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所有的作品都昭示:温纯而高贵的人性光芒。这里我将重点谈论莎翁的悲剧作品。
   纵观莎翁的全部悲剧,我们可以推知: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理想的破灭。交错集中的矛盾冲突,将剧情发展推向高潮。悲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集团与人物集团之间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内心两种力量的冲突。
   剧作中的主人公性格复杂,并在内外两重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最后和代表邪恶势力的人物同归于尽。结局都以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而所谈到的这些悲剧主人公又都出身高贵。故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作者集中地描写矛盾,目的在于揭露当时英国社会所存在的矛盾。他的语言更是无与伦比的丰富,并且善用比喻。这一切的一切,又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说起悲剧,自然不能不谈《哈姆雷特》。它是莎翁悲剧的代表作!他将“王子复仇”的悲剧概括为饱含人文思想的社会悲剧,大大深化了故事的主题。
   下面我将简介一下该故事情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上大学时,突闻父亲死讯,回家奔丧后又目睹了叔叔称王和母亲改嫁的情景。他起初怀疑叔叔克罗迪斯弑君篡位,不久便从先王的魂魄和他特意安排的“戏中戏”里得到了证实。但由于种种原因,哈姆雷特没能果断行动,最终造成了大家同归于尽的悲剧。那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时代,国内民怨沸腾,反抗情绪高涨。
   在剧作开始时,莎翁就展示给我们一个敌军压境的动乱局面。而当雷欧提斯为了替父亲和妹妹报仇,利用群众的不满情绪掀起暴动时,王权统治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政治局面更是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在王子看来,丹麦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而他所处的时代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种社会现实,已经很大程度地奠定了王子的悲剧命运。让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王子生活在混乱不堪的社会中,那么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离开丹麦到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
   他在经典独白中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幢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对人和社会充满理想、满怀信心的快乐王子。在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原先美好的人这时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泥塑物——人类对他又失去了意义;原先和谐健康的王国变成了一个“不毛的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先美好的世界也成了一个“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的荒原。他由快乐王子变成了忧郁王子。
   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在这个深刻的精神危机中,哈姆雷特不禁开始对生命的意义提出疑问:“tobeornottobe,it’saquestion!”
   然而他随即又意识到死亡并不意味着痛苦的解脱,没完没了的思索,丝毫无助于矛盾的解决。“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况且在经过戏中戏后,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为父报仇,然而他并没有抓住克劳迪斯独自祈祷的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故而成了延宕王子。
   这不能不说明,哈姆雷特的行为受到了宗教的限制,同时还是一个不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贻误时机时,除了担心在奸王祷告之际复仇会使奸王的灵魂进入天堂外,他的“延宕”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愿继承王位,只想替父报仇,那么罪恶的社会仍旧无法得到解脱。因而这是一部人文主义者与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理解与精神的了解。
   所以说哈姆雷特是个天才!但天才却是命途多舛,直至走到灭亡的悲剧中,引起无数人的慨叹和惋惜。因此便有了“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共 21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先评述了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然后介绍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共同特点,揭示了这些作品中的人性特点。这些,为作者解读《哈姆雷特》形象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在具体解读《哈姆雷特》中,文章重点剖析了哈姆雷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这些揭示了他悲剧形成的个人原因和宗教、社会原因。对哈姆雷特的解读,很好地解读了莎士比亚悲剧文学的重要特点。这篇文章对我们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都是有帮助的,同时,对我们的写作思想也是有启迪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19 21:39:19
  这篇文章不长,但是,对莎士比亚的解读,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解读,却清楚具体,读了该文后,带给我们的帮助是大的,带给我们的继续思考也是多的。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陈瑞雪        2017-03-20 08:04:49
  感谢老师的指点,我会继续努力。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