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太上·下·我自然”之校真

编辑推荐 “太上·下·我自然”之校真


作者:道法呼吸 白丁,5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55发表时间:2017-03-20 15:28:49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注:本章之文,依据民国十六年上海医学书局出版的《道德经笺注》——作者,丁福保。)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译文:远古之民心里知“常”,且能言表于外的。后来每况愈下,对常只是感到亲切。再次就是对常只是赞誉。再次就是害怕畏惧常。再次就是侮辱常。
   注:知与智,《说文解字》曰:词也。词,《说文解字》曰:意内而言外也。故译文如是。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这段话,似乎也可以作为老子本章的注脚。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其知道“道”的情况,道即常),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太上,下知有之”句。太上者,远古也;下者,下民也。有版本以为“太上”指的是“上位者”,缪也。“孤寡不榖,君,帝,王”,“上”之谓也。亘古未见“太上”谓之“大位者”也!《西游记》之“太上老君”之故,于是,想当然以为“太上”为“君”之称谓,实在是神话当现实啊。
   《韩非子•难三》里,针对此句有言:“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民无说也。”说者,释也;以辞责也。太上之民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之意。(知智,古通用)韩非子的“太上之民”,显然指的远古之民。
   有的版本为“太上,不知有之”。在没有可信的证据面前,宁愿采信韩非子的。毕竟,韩非子所处的年代,更加靠近老子的年代。一字之差,译文便大相径庭。无论“此言太上之民无说也”怎么解释。“太上,下知有之”却是肯定的条文了。“太上,不知有之”的版本肯定谬也。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译文:信常之心不足,于是不信常。
   注:此“焉”,于是也。
   犹兮其贵言哉。
   译文:对“常”不太信者,对“常”便显露出犹豫之态,而此时言“常”,当然很难且不易啊。又,常道不可言,言之即非常道,所以“贵言”——难言啊!
   注:贵,不易得也。故译文如是。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译文:等到功成事就,百姓才恍然大悟:啊呀!常,就是呼吸的样子啊。
   注:“我”者,道也,常也。第一次出现“自然”。后世用“自然”来表达客观世界的揣测:不受人为控制的客观世界,与下意识的鼻子的呼吸,有“人不控制”的共性。于是用“自然”一词,来表达客观世界了。
   从信任不足到不信,再到言常之不易,再到事成功成,百姓恍然大悟:哦,常(我)就是鼻息的样子啊。这样译文,逻辑通顺,连贯一气。
   “事成功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句,若译为:功成事就,百姓说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文理通顺,义理不通。因为,有“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句。不信、信不足的前提下,百姓肯定不会做什么的。不信,你再劝说解说,也无济于事。等到事情办成了,百姓再说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你不觉得说这样的话的人是刁民么?故如此译文,肯定不是老子的本意。从全文看,“我”指的就是下知有之的“之”——即是“常”,即是“道”。所以,“我自然”,即便“自然”可以多种解释,“我”也不能理解为“百姓自己”。
   关于“我”的“道”义之旁证:
   第七十章里,老子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此章,有“吾”与“我”。显然老子不会自大到以自我之言为天下效法之标准的。“知我”者,“知道”也。
   心得:由“侮”到“知”
   作为医生,曾经对所谓的“导引”不屑一顾的,甚至有“辱之”之心态。只是自己亲历的一件事终身难忘的了。一次背痛,请一练功者推拿。没有告诉他背部痛点具体所在,只是笼统地说我背痛,而试探其究竟有无功力。(本实验严格遵循单盲原则)
   只见推拿者就在我的背部最痛点反复捶按,而背部其他地方却不闻不问。暗暗诧异。问:“为何总在一个地方捶按?”(没说这是痛点)“导引”推拿者回答:“不知道。反正我的手走不掉。”从此,我就成了老子所说的“太上,下知有之”的人了——信了常。
   老子第三十七章里的“无名之檏,夫亦将不欲”,我也体会颇深的。因为这个推拿师把习常练功,当成了一种出人头地的手段——欲望的一种啊。于是,走火入魔了——当然,多因一果。只是这个原因,可能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吧。

共 18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再往细了破译,可以理解为:“最好的社会,人民只是知道有个管理层存在;社会变的动乱了,管理层努力做事改革体制,改善对外形象,改善人民的生活生存状况,人们都亲近爱戴这个政府;社会变得更加动乱了,管理层只想捞取利益镇压群众,大家都畏惧这个管理层;社会破败不堪,而管理层却不顾人民生活困难指手画脚作威作福,所以,人民奋起反抗推翻黑暗统治。而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就是管理阶层对大众的不能够充分的信任,这种不信任,反过来让大众也不再相信管理层,双方互信缺失,进而恶性循环。正是因为彼此不互信,造就了管理层公信力和社会大环境的每况愈下。 所以,要想让民众充分信任管理层,就需要管理层谨慎再谨慎的重视自身的言行。那样大功告成,事情顺利完成后,大家就都会说:“我们自己完成的。”观点独特的赏析作品,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20 17:21:41
  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能够读懂的不多,能够进行赏析的更不多。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