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蕉
芭蕉在中国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为什么那些文人墨客们偏爱在作品中引用芭蕉呢?
首先当然是芭蕉与人们有着交集而且在文人墨客的情感上有着共鸣,所以才能让他们情感激荡,思绪纷飞时爱将芭蕉作为倾诉的载体。
芭蕉原产琉球群岛,后被人们发掘景观价值,引入古人们的居住场所,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所以有“窗下芭蕉灯下客”。同时宋自道的《点绛唇》也写道“坐看芭蕉展。”扬无咎的《柳梢青》写道“几叶芭蕉,数竿修竹,人在南窗。”杜安世的《蝶恋花》写道“新月羞光影庭树。窗外芭蕉,数点黄昏雨。”可见芭蕉与人们生活在一起,情感上也有着羁绊。
芭蕉被栽种于庭院或是窗前,于人们一起生活,可是人们为什么喜欢芭蕉呢?芭蕉为什么会走进古人们的生活,走进文人们的诗词文墨中呢?
“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这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芭蕉直立高大,挺拔的身姿高昂挺立,犹如人的脊梁。芭蕉体态粗犷潇洒,意境上犹如文人墨客的豪放。而蕉叶则碧翠似绢,玲珑入画。中国水墨画也常见芭蕉。
《红楼梦》中贾探春自称自己是“蕉下客”,最为钟爱芭蕉。就是因为其性格和芭蕉的气质意境有着共鸣。芭蕉的形态,丽质被人们喜爱,因此芭蕉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芭蕉在古人诗词中多是愁的象征。尤其是雨夜,雨打芭蕉是个独特的意境。雨夜的芭蕉见证了多少诗人的忧愁。芭蕉叶子宽大,雨打芭蕉,宽大的叶子最容易凸显出雨水击打的声音。夜深寂静的雨夜将忧愁萦怀的诗人从睡梦中惊醒,倾耳听,是雨打芭蕉的声音。所以有刘光祖的《昭君怨·别恨》写道:“疏雨听芭蕉,梦魂遥。”又如陆游的《忆昔》:“生涯自笑惟诗在,旋种芭蕉听雨声。”
雨,有大有小。如果是骤雨,打在芭蕉上声音急促而压抑。所以有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如果是纷飞细雨,打在芭蕉上淅淅沥沥,连绵而忧伤。纳兰词中就有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雨打芭蕉使诗人们从梦中惊醒,雨夜听芭蕉更是诗人们抒发萦怀愁苦的时候,这已是诗词中常见的固定意境。
芭蕉的叶子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芭蕉的叶子是聚拢在一起的,随着不断的生长成熟叶子会像花骨朵一般缓缓展开。诗人根据这一现象,意境上用于诗词中,象征着人们的心绪的舒与卷。故有张说《戏草树》写道:“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同时李商隐也对此有着情感,其诗写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诗人们总是能在芭蕉上找到情感的共鸣,抒发情感在芭蕉上,为后世人们留下一篇篇情感丰富,动人心弦的优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