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恒的丰碑 ——写在吕玉兰逝世24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逝世24周年纪念日就要来到了。3月31日,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是已经铭刻心间的日子,每到这个日子,我心湖深处总会激荡起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
吕玉兰,对50多岁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绝对不会陌生。可以说,这个名字本身,就曾经是一代中国妇女和中国农民的骄傲。
吕玉兰,1940年2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现属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公社东留善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她的母亲非常喜欢那白如玉、香似兰的玉兰花,特意为其取名玉兰。她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我国最著名的女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位最年轻的女省委书记、“九大”到“十一大”三届中共中央委员,四届和五届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她的事迹,已深深地刻印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中国史册上。每每想到吕玉兰这些辉煌的荣誉,我总有一种身为吕玉兰故乡人和相识者的光荣感与自豪感,更觉着有责任、有义务写出追忆文章,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认识吕玉兰,始于儿时。我们村与东留善固村仅仅相隔两公里,又因她亲姑姑与我是同村同族、她妹妹吕玉霞与我是高小时的同班同学之故,我便有机缘经常见到她,并得以对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吕玉兰的家,我曾经去过多次,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庄稼人,待人十分热情。第一次是吕玉兰的表哥带我去的,北屋是五间土坯房,西面两间是吕玉兰的奶奶居住,中间两间是吕玉兰的父母和妹妹吕玉霞居住,东边的一间是做饭屋,东西各有土坯房三间。当时,村里没有学校,吕玉兰就把房子腾出来作为学校,没有黑板,就把母亲陪嫁时的木箱拆开,涂上墨汁作黑板用。学校在吕玉兰家里一办就是好几年,她的奶奶和父母从来没有嫌过烦。
曾记得,不是太大的院子里,除了栽种着一棵枣树外,还有一棵合欢树,人们称之为绒花树。合欢树叶子纤细似羽,绿荫如伞,每到六七月份的花期时,合欢树上的花丝上部,就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形似绒球,花儿成簇,美丽别致,清香袭人,极具观赏价值;花叶清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的象征。透过那一朵朵漂亮的绒花,我看到了吕玉兰一家人那憨厚与质直的品性。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东留善固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一年,正是新中国农村形势迅速发展的年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其中,农业方面的发展走在了前头,全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数量,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后,农业合作社更是迅猛发展。在此前后,党中央号召和鼓励在校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小年纪的吕玉兰,是学生中要求回乡务农最积极的人之一,她在7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炼红我的心。”
这年12月,在中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勤奋好学,带头劳动,积极工作,乐于助人,实事求是,敢作敢为的吕玉兰,便当上了本村新立合作社社长,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冬天,她充分发动群众变冬闲为冬忙,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
东留善固村北边和我们村北边一样,是一片白茫茫的沙荒地,大风一刮,黄沙滚滚,好像扯起了一道黄色的帐幕,连太阳的影子都看不见了。风儿停后,街道上、院落里到处是一堆一堆的沙土;地里的庄稼,或被沙土深埋,或被连根拔掉,年年风沙肆虐,粮食颗粒无收,全村到处是贫穷落后的面貌,年年依靠国家救济过日子。吕玉兰立志改变家乡的这一落后面貌,在她的带领下打响的第一个战役,就是冬季“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谈何容易。有一阵子,一连10多天,吕玉兰晚上不脱鞋。母亲埋怨说:“傻妮子,咋能不脱鞋?”可母亲哪里知道,女儿的脚上冻出了疮,流出的黄水和鞋子黏结在一起,哪里还脱得下来!她穿鞋太费,母亲做不及,就到处拣别人的旧鞋穿,直到鞋子前面露出脚指头,后面露出脚后跟,才让它退休。一到夏天,为了节省鞋子,一个大姑娘家,不怕别人笑话,干脆就光着脚下地干活。我参军那年,听了战友们讲述的同学加战友冯占领为吕玉兰做鞋的故事,我十分感动。
吕玉兰以勇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积极带领群众自己动手育苗,栽树,冲破重重困难,硬是在沙荒地上育成100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几代人绿化沙荒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自打有了这条天然的绿色屏障,风沙就再也没有肆虐逞凶过,每年的庄稼都有了好收成。吕玉兰这位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也像那片绿树林子一样,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地深深扎根于家乡的泥土之中。
1956年,16岁的吕玉兰便担任了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妇女社长、副乡长、临清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还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她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64年12月,根据国务院会议决定,析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以西的5个区权置临西工委,归河北省邢台专区管辖。随后,便设立了临西县。这一年,吕玉兰已经在农村整整奋斗了10年。在她的带领下,广大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把一个穷沙窝变成了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昔日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滩,已被成千上万棵树木覆盖,一片葱绿,有效地防止了风沙的危害,使“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长出了好庄稼。吕玉兰营造的那片小树林,是我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尤其是夏秋季节,我常去那里采蘑菇、捉蝈蝈、粘知了、搂树叶,那片树林简直是我儿时的“天堂”。
吕玉兰带领家乡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先进事迹,通过报纸、广播的宣传报道,远近闻名了。于是,她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当选为河北省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很快成为中共临西县委,邢台地委和河北省委的重点培养对象,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不久,全省掀起了一个长达数月之久的宣传和学习吕玉兰的活动,规模声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河北省自建国以来宣传各个模范先进人物中是空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书名为《英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吕玉兰》。这本小册子,我曾读过多遍,受益匪浅。那时,在中华大地上传唱着许多颂扬吕玉兰的歌曲,传颂最广、最久的是由田间作词的歌曲《革命闯将吕玉兰》。至今,我仍然能哼上几句:“革命闯将吕玉兰,党的话儿记心间……”在张三寨小学五年级担任副班长的我,经常带领同学们唱起这首歌,她的先进事迹,整整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人。尤其是她提出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更是曾经传遍中华大地。
1966年4月1日,是我们邢台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把党中央和毛主席真情关怀的温暖,送到了邢台人民面前。那天,周总理点名表扬了吕玉兰:“你们东边临西县,不是有个吕玉兰吗?这个姑娘带领群众搞封沙育林,很快改变了自然条件……我们大家要学习她们的精神!”省委领导把提拔吕玉兰的想法,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他说:“玉兰这个人可以培养,但还是阶梯式的为好,可以先当公社书记嘛!”于是,吕玉兰相继担任了我们下堡寺公社书记、临西县委书记、邢台地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省委书记等职。
吕玉兰走上领导岗位后,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仍旧是头扎白毛巾,布衣布履,举手投足,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
1969年春天,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举行。吕玉兰作为主席团成员,光荣地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这次大会给吕玉兰留下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毛主席对她的亲切接见。那是4月24日下午举行的选举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闭幕式上,吕玉兰幸运地被划分到与毛主席同一个选区的第一票箱投票。会议就要结束了,她多么想多看一眼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啊!忽然,周总理的目光同吕玉兰的目光相对而视,周总理微笑着向她招招手。她赶忙走上前去,站在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面前。
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她是吕玉兰,河北的代表。”
毛主席高兴地站起来,亲切地同吕玉兰握手,说:“你就是河北的吕玉兰?你的名字我记下了!”
吕玉兰激动得热泪盈眶,好像有许多话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倾诉,但一下子又说不出来,只是使劲地点点头。就在这次大会上,年仅29岁的吕玉兰,光荣地当选为中央委员。
后来,在参加九届二中全会、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党的“十大”等场合,吕玉兰又十几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她在笔记本上,对自己每次见到毛主席,几乎都记下了时间、地点、具体情景和自己的感受。毛主席每发表一次最新指示,她都要抄录在笔记本上,反复认真地学习领会。毛主席逝世后,她撰写了题为《红太阳照耀我成长》的回忆文章,表达了对毛主席真挚深厚的情感。
1972年11月23日晚12时,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了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刚从阿尔巴尼亚访问归来的吕玉兰一行。会见中,周总理向吕玉兰问起了东留善固大队和县里的情况。她汇报说,大队今年粮食亩产达到800斤,皮棉达到100斤。周总理讲,那不错,大队过“江”了,全县也上500斤了吧?她汇报说,只有260斤。周总理不太满意地说,才260斤?你们县像你们大队这样水平的有多少村?她说,全县有44个大队是学大寨的点,粮食产量上了“纲要”。周总理又问,九届二中全会后,读了点书吧?她回答,参加了一次省委读书班,县委每月有4天的学习时间。周总理问,你每年参加劳动多少天?她说,劳动不够多。总理说,去年有100天吧?周总理又充满希望地说,你到县上工作,要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周总理看了看表,已经深夜一点多了,就说,你们都有晚上休息的习惯,那你们就休息吧!周总理同吕玉兰整整谈了1小时20分钟。
第二天上午,刚吃过早饭,邓颖超大姐又亲自给吕玉兰打来电话,说总理还没有跟她谈完,委托大姐继续谈,10点钟来北京饭店。同志们都对吕玉兰建议说,邓大姐那么大年纪了,还是你上邓大姐家去汇报吧。吕玉兰就给邓大姐打电话,邓大姐马上同意了。不一会儿,邓大姐派车把吕玉兰接到中南海西花厅。邓大姐又一次详细地向吕玉兰询问了东留善固和临西县的基本情况,具体地同她一起研究了临西县实现东留善固化需要的时间和措施,教育她要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动群众大上农业。她们从上午10点一直谈到中午1点。临别时,邓大姐对吕玉兰说:“今后多联系,这次算挂上钩了。”
当天晚上,在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举行的阿国庆招待会上,周总理再次嘱咐吕玉兰:“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当周总理到各桌祝酒时,再一次来到吕玉兰面前,同她碰杯,并深情地说:“玉兰,3年!”吕玉兰点点头说:“3年!”周总理又说:“3年,要东留善固化。”周总理一边说着,一边两眼殷切地望着吕玉兰。吕玉兰又使劲地点了点头,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夜深了,吕玉兰辗转难眠。她反复思考着,两天来,周总理和邓大姐接连3次接见,3次提出“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要求,不仅给自己在县上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为临西的大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面对周总理的重托,吕玉兰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遇到困难从不认输的吕玉兰,带领全县人民大干了3年,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一个崭新的临西,展现在人们面前!
每年回家,我都要去东留善固村,都要欣赏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欣喜地看到,在东留善固村、在临西县,一个“牢记周总理嘱托,发扬吕玉兰精神,赶超小康水平”的热潮,汹涌澎湃。
有一次回家时,我的小学同学、全国劳动模范、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特意赠送给我一本吕玉兰的丈夫江山所著的《吕玉兰》一书。我始终把这本书放置在床头,因为,封面上有毛主席亲切接见吕玉兰的照片。每当看见这幅照片,我就会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就会怀念吕玉兰大姐,感受她的平凡与伟大!
小时候,我就知道吕玉兰制定晚婚计划的事儿。那是在50年代初,吕玉兰将制定的《晚婚计划》,同国家的五年计划联系起来。她说:“国家计划和每个集体、每个人的计划有联系,像套盆一样,大盆套小盆,有了大的就有小的,个人计划得服从国家计划,小集体计划得服从大集体计划,考虑个人的事,一时也不能离开国家。所以,我才把自己的婚姻和国家的五年计划联系在一起。”
这篇文章发《江山文学网》一天时间,就斩获“精品”,同时突破了一千阅读量,值得点赞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