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投稿”的联想

编辑推荐 “投稿”的联想


作者:纪岩 秀才,1117.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3发表时间:2017-03-21 13:46:13
摘要:别猜想。

我的投稿,是从1975年正式开始的,而练笔,始于1972年,除完成课堂上的作文外,课余写点“豆腐块”。练笔时写的不多,投稿后发的也较少,每年只一两篇。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有幸考取了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三年的工科类中专毕业后,接着又考取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念了四年大专。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学校里的学习气氛空前浓厚,无论念中专,还是念大专,都功课压人,练习写作,试着投稿,是不可能的了,只好忍痛割爱。
   1985年大专学业完成后,业余时间有了灵活性,便又重操旧业。伴着写作质量的提高,不但速度加快,命中率也相对提升,尤其是近两年。于是,有相识者问:“发那么多东西,编辑里‘有人’吧?”
   意思是明摆着的,是不是靠编辑部里有关系,不管写得好不好,行不行,都眼睛一闭,发表!
   每遇这样的提问,我都没有马上回答的丝毫情趣。因为我即使回答得再恳切——“没有”,他们有的人也不会相信,以为我在说谎。调到县人事局工作前,曾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多年,有幸参与组织过几次“三荐双考”。其中于2000年10月份在选拔副局长的“三荐双考”时,自己与纪检委的一名同志负责对出题、判卷人员的封闭式全程监督工作。应该说,从出题到判卷的整个过程都是严密、严谨、公正、公平的。可有的人,就是不相信,不是怀疑跑题,就是怀疑有人说情,无论你怎么解释。
   怎么不公正呢?出题前,连出题者自己都不知道要他们干什么,是组织部门用车一个一个接到会议室的,统一开会时,才知道是来接受出题、判卷任务的。之后,立即收了入闱者的手机,由组织部负责统一给他们各自家属和单位通电话,只说有公事办理,10天后回家。会后用面包车统一送到吃住一体化的小三楼,事先已对一些门窗贴了封条。出题者只限于活动在第二层楼,每天三餐时的各半小时内准许到一楼餐厅,且统一时间,同桌同餐,相互监督,不许外出,就是厨师用餐也与工作人员相分离。试题就是在这样的严格监督之下出来的,跑风漏气之事根本不可能。然而,有些人硬是不相信,有啥法?难道得手持1万元钱去劝他,信吧,然后大奖他一下不成?
   像这样的大事都不相信者,诸如“投稿”之类的小事,他们怎么能相信呢。其实,正是由某些人对“投稿”之类小事的不信,我才越发联想到他们对各类大事的不相信的。看来,象是怀疑一切。
   其实,在“投稿”方面,自己在报刊编辑部真的“没人”。要说“有人”的话,也的确是编者与撰稿者间的正常关系。对某些事情有了不正当的想法不怕,改了就好。在投稿方面,初写时也产生过不正常的认识,认为没有人难登。记得1986年在哈市工作时,4月份曾寄给《黑龙江工人报》一篇短文,题目是《私差当休》。这是我大专毕业后重操旧业的第一篇稿件,寄出一个多月后颇为着急,曾利用回家度假的机会,去宣传部门找熟人,写推荐信,并将那稿一同装入信封,封上。总得写上收信人的报社地址吧?拿来报纸一查,惊愕了——《私差当休》已在5月14日本报的一版全文登出了。
   小稿不长,但毕竟说明了问题,报社是看质量,不搞“任稿唯亲”的。后来,给一些报刊寄稿时,都是写上地址,扔进信筒里就完事,效果着实不错。在《党的生活》《北方工人》《黑龙江工人报》《奋斗》《岁月》《中国人事报》等报刊上发表杂文、随笔数百篇。尤其是《北方工人》杂志,1989年第10期发表我的杂文《“举报”与“曝光”》后,当时的总编辑曾委托编者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
   随着写作质量的提高和发稿数量的增多,有机会参加一些报刊编辑部举办的座谈会,并列为被征求意见对象。这似乎象是“有人”了。但这种联系的相对紧密,我觉得是有前提的,就是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经得起人家的认可。否则,也不是“朝里有人好做官,报社有人好发稿”的。
   多年的投稿实践,使我摆脱了“靠关系”发稿的阴影。作为“三荐双考”的入闱者,事实使我认同了这一过程的严肃性。由人们对发稿的怀疑,联想到对“三荐双考”的怀疑,反映出了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这部分人可谓“冷眼看世界,怀疑一切”,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南他就说北,在一些事情上,不论大小,总要“逆向思维”,与主旋律相悖。
   检查一下自己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但愿别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社会中,正义和正直总是存在的,令人欣慰的。

共 17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写稿投稿,被发表的次数多,于是,有人怀疑作者是编辑部有人了。这让作者想到了“三荐双考”的事情,文章详细叙述了出题人、判卷人的活动情况和生活情况,表明漏题泄题的不可能。可是,考试结果出来之后,还是有不少人怀疑这怀疑那,怎么解释都没用。读完文章,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造成社会连“真实”都不再相信的原因是什么?看来,一个社会一旦出现较长时间的污浊之气,带来的社会伤害是很大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21 22:10:17
  读到该文,我想到了个别人的碰瓷行为,经过舆论的炒作,就成了全天下人的行为,于是,没有人敢做好事了。所以,坏的社会行为,伤害是很大的,我们的网络舆论等一味炒作,带来的不是惩恶,而是杀了善,值得我们思量。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