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影视戏曲 >> 【荷塘】第二集 希望(纪录片解说词)

编辑推荐 【荷塘】第二集 希望(纪录片解说词)


作者:溪金秋 举人,4391.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68发表时间:2017-03-21 13:47:18
摘要:红一方面军进入哈达铺,毛主席在《大公报》上发现了陕北红军,因此确定了红军的方向。

大型纪录片《雄关漫道》解说词
   总撰稿陈俊杰
  
   第二集希望
   一阵急促的铜锣声响彻古镇,人们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慌乱中躲避,生怕与自己产生瓜葛。保长不停地敲着铜锣,也不住高喊:“大兵来了!”这种声音比当时国民政府蒋介石委员长的命令奏效十倍,行走在路上的商贾疯狂地躲闪,商铺的主仆也急匆地关上了铺门,刹那间,一个繁华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一些胆大充满好奇的人,将门拉开了一条缝,目不转睛地向外窥探着。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队伍?他们到底是谁?这疑惑如半空中闷响的雷声,远隔重山,却又近在咫尺!
   一阵开场锣鼓过后,情景剧《哈达铺里迎亲人》拉开了帷幕,这是哈达铺上街村“红军长征艺术团”的演出现场。尽管这表演还不够专业化,但是他们的质朴却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支艺术团是由上街村村委会主任马小泉和艺术团团长张富春一起组建的,当地农民自发地加入了这支“红军长征艺术团”,目前已发展成员200多人,他们创作了秦腔《红军来到哈达铺》、情景剧《哈达铺里迎亲人》等一批优秀的节目,走上街头义务为农民演出,同时还为当地的百姓讲述红军的故事,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在传播红色文化,为广大观众提供着在人们心中流淌着半个多世纪的红色记忆。
   情景剧《哈达铺里迎亲人》,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当年红军来到哈达铺时的情景……
   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绕过了重兵把守的岷州,一路向哈达铺进发,先头部队占领了哈达铺。
   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迅速挺进到岷县麻子川大草滩村,秘密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就是立即出发到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还要为首长们找一些“精神食粮”。为了万无一失,迅速完成任务,侦察连战士全部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哈达铺镇公所。在哈达铺邮政代办所里,发现了新大陆。侦查科长梁兴初在镇子的街道上意外地发现了“邮政代办所”,他连忙带人闯进了邮政代办所,找到了许多国民党来不及收走的报纸,这些遗落在柜台的报纸上刊登着好多有价值的消息,当时的主流报刊天津《大公报》、山西《晋阳日报》、《民国日报》等位列其中,登载着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匪区”略图。这一惊人发现,使得梁兴初兴奋不已,立刻快马加鞭派人将报纸送到了毛主席的住处。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距县城37公里,地域开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荣,宕昌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境内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药材592种。宕昌境内哈达铺、理川一带为当归原产地中心产区,因属古岷州辖地,故以“岷归”著称。早在公元505年,宕昌国王梁弥博向南梁国王的贡品就是当归。据《唐本草》《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记载: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蚕头当归,大叶者马尾当归。中医认为:十药九归,由此可见当归的药用价值。
   长征街上,格外引人注目的便是“畅(qiang)式诊所”,这里的主人叫畅辉民,这是一个中医世家,四代人赖以生存地经营了这个诊所,曾祖父畅通把诊所传给了他爷爷畅树隆,他准备把诊所传给就读于河北医学院的女儿畅燕芝。“畅式诊所”之所以远近闻名,完全是红军所赐。畅辉民从小就听过爷爷畅树隆讲过许多关于红军的故事……
   那一年爷爷才14岁。曾祖父畅通给很多闹肚子的红军战士看病,有一位小红军因为没有钱付医药费,留下了一把铜勺,做为药费的补偿。畅通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收下了这把铜勺,全家人视为珍宝一样地收藏起来,一代一代地相传,后来捐赠给了国家,如今在省博物馆被列为文物。就是因为这把铜勺,畅式诊所定下了一个规矩,不管患者有没有钱,都可以看病。
   1935年9月20日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哈达铺。当晚,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负责人会议和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将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决定放弃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去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方针,进行了著名的“哈达铺整编”,将红一方面军整编为陕甘支队。
   哈达铺上、下街长约1200多米,共有382家店铺,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曾经走过,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它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在这里,红色是最吉祥的象征,像是有一条红色的血脉贯通着,无论是吃、穿、用,全都冠有红军二字。红军锅盔、红军凉粉等小吃,让人流连忘返,故此这条街道被列为世界吉尼斯纪录。
   “哈达铺会议”在中共党史,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后来总结,此次会议绝不亚于黎平、两河口、毛儿盖、俄界、榜罗镇、吴起镇、会宁等地召开的会议,由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的哈达铺会议和进行哈达铺整编,应该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此时此刻,每位首长的心情愉悦了,当然也包括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反复酝酿着,他诗兴大发,一部恢弘的诗篇将横空出世!
   1935年的9月,拂晓的曙光揭去了夜幕的轻纱,吐出耀眼夺目的晨曦。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的一支部队在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即将进入天水境内,他们作战的姿态已将目标锁定在了西安。国民党军急忙抽调渭河两岸设防的部队主力,转而将防守的重点定在了天水,他们将要在这里彻底的阻截红军北上的奢望。然而国民党军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所寄希望于阻截的部队竟然只是毛泽东所使出的声东击西计策。当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的大部队于24日深夜急行军一百七十余里进入鸳鸯镇时,当地驻扎的国民党军早已被先抽调去了天水,几乎在没有遭遇抵抗的情况下抵达了丁门村,红军决定原地休整准备于次日一早强渡渭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成为眼下红军北上陕北的一道阻隔,渡过渭河便意味着跨过国民党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仗,红军势在必行!天微微亮,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便开始了强渡渭河。时值深秋,因渭河水面较宽,河水并不算深,部队分成了几路纵队同时徒涉,上午便全部通过渭河。
   “支锅峡”成为了红一方面军唯一的一条北上通道。“支锅峡”成为了咽喉要道,而且易守难攻,如果强攻“支锅峡”,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能强攻,只能智取……
   毛泽东主席在费家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运筹帷幄,这个简朴的民宅,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也成为毛泽东主席指挥国民党部队的枢纽。专横跋扈的国民党正规军乖乖地成了毛主席手中的玩偶,毛泽东主席指挥红军第一方面军三渡渭河,让国民党军成了毛主席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挥弃自如。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防御被摧毁了,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美梦。
   1935年9月27日,党中央毛泽东率领改编为“陕甘支队”一路风尘仆仆,先后突破天险腊子口,然后穿越岷县、漳县,在武山鸳鸯镇突破国民党第一一三师、第一一四师、第一一八师设防的渭水封锁线,到达了通渭县榜罗镇。
   1935年9月27日晚,毛泽东在原榜罗小学校长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按照毛泽东在哈达铺提出的到陕去的行动计划,在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进一步研究红军落脚点问题之后,正式决定并宣布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邻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榜罗镇会议彻底结束了红军长征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从而为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
   1935年9月28日清晨,以往罗镇小学门前的大麦场上冷冷清清,这一天,那个地方却突然沸腾起来了。红军陕甘支队要在这块打麦场上的大核桃树下,召开全军一千多名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在这个大会上,毛泽东主席明确了红军的方向,也否定了俄界会议提出的既定方针,肯定地告诉大家:陕甘支队到陕北去,与陕北红军汇合的目标。毛主席为红军点燃了希望之火,给浴血奋战的红军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个露天会场上,毛主席慷慨激昂地朗诵了酝酿已久的恢弘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薄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棵核桃树已经见证了八十个春秋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根深叶茂。这些酷爱书法的农民,在树下行书舞墨,苍劲有力地抒写毛主席的诗篇。
   通渭是全国书法之乡。有言道:家中无书法,不是通渭人。只要走进通渭的每一户人家,家家有字画,户户有书法。大气磅礴的《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这里首次宣读的,毛主席的诗和他的草体,在这得到了具有书法之乡的人们极大的崇尚。掀起了一股书写毛体和毛主席诗词的热潮。全县有13000多名国家、省、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建国酷爱毛体书法,酷爱毛主席诗词。从幼年就开始模仿,积攒所有跟毛主席有关的物件。他曾在韶山面向全国征集毛体书法活动中入选前160名。县书法协会在红军精神的引领下,不仅追求艺术创新,而且还做了大量的公益活动。为学校白血病学生搞书法义卖。经常组织书法家到榜罗纪念馆前义写义捐。将筹集的款项,捐助给民间自发修建的圆嘴山红色主题公园。
   1935年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和在接见红军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的指战员时,毛泽东主席在会上首次慷慨激昂地朗诵了恢弘巨制的诗篇《七律.长征》。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对红军长征做了肯定,对长征做了阶段性的总结,对红军北上抗日增强了信心。
   1935年9月29日晚,在县城南河滩(现在是通渭县南园运动场),红军组织了盛大的文艺晚会和大会餐。几千人的红军战士与当地老百姓其乐融融地在一起联欢,最吸引眼球的是通渭皮影戏。有的红军战士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民间艺术,从战士们的笑脸中透露着通渭影子腔的魅力……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灯光皮影六尺台/千古奇闻离合调。说的就是具有千年历史的通渭皮影。刘满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影子腔第七代传承人。通渭皮影,产生于1810年,两百多年来,刘满仓的先人传下来传统剧目100多个,目前经常演唱的有50多个。为了把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刘满仓更是绞尽了脑汁,他的堪忧不无道理,现在年轻人不喜欢这种传统艺术。“不能让通渭皮影断代”成了刘满仓的心结。刘满仓认为:当年红军喜欢的艺术,一定是好的艺术!刘满仓呕心沥血创作了一部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皮影戏,他要把这个剧目展现给观众,让更多的人记住这门艺术,记住当年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生活场面。通渭影子腔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通渭在1964年对影人改制增大,亮子也随之增大增宽,一般高三尺,宽六尺,传统以白纸、府绸作幕,今多以白纱布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今多选用电灯泡或灯管,用以映射影人的表演动作。
   分文武场面,文场面以三弦、二胡、板胡、笛子、唢呐为主要乐器,武场面主要为干鼓、暴鼓、碰铃、渔鼓、甩板和锣等乐器。
   通渭皮影戏是长期流传在通渭民间的珍贵民间戏曲艺术,其古老的唱腔吸引着众多的戏曲爱好者,精美的皮影日渐得到藏家的重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开展,我们坚信,这门古老的艺术会焕发出新的光彩,长久地传唱在通渭大地上。
   夕阳下,刘满仓的皮影团队就会出现在田间地头,还有绚丽的山梁上,如血的夕阳下,勾勒出他矫健的身影;空旷的山野中,回荡着他那铿锵有力的影子腔。
   夜幕降临,演出现场早已是迫不及待了,刘满仓演绎的皮影戏开始了,观众全神贯注地观看当年红军长征时发生在通渭的故事……
   陕甘支队从榜罗镇出发,在国民党重兵没有形成合围之前,翻过了六盘山,在陕北红军的策应下,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
   从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示意图上看,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开始,历时367天,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由原来的八万六千多人削减到八千多人,以沉重的代价开创了革命根据地,为唤醒全民抗日奠定了基础。 
   这个伟大地壮举,被载入了历史史册!陕北红军与陕甘支队胜利会师后,又恢复了建制,共同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红军走出困境,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才是中央军革委的最终目的。红二、四方面军会如期到达陕北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二集完】

共 52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字字珠玑的解说词!如果说画面和镜头是一部纪录片的生命,那么解说词就是纪录片的灵魂。作者的这篇解说词,不仅带给读者视觉和听觉强烈的撞击力,还有心灵的深深震撼,虽然没有看到纪录片,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画面的真实生动。“一个繁华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一些胆大充满好奇的人,将门拉开了一条缝,目不转睛地向外窥探着”短短几句解说词,把当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人那种胆战心惊表达得入木三分,让画面的内涵更丰富;“在这里,红色是最吉祥的象征,像是有一条红色的血脉贯通着,无论是吃、穿、用,全都冠有红军二字”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渲染了血脉相连的军民情;“毛泽东主席在费家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运筹帷幄,这个简朴的民宅,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也成为毛泽东主席指挥国民党部队的枢纽”饱含真情的解说,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代伟人的平凡与伟大;“夕阳下,刘满仓的皮影团队就会出现在田间地头,还有绚丽的山梁上,如血的夕阳下,勾勒出他矫健的身影;空旷的山野中,回荡着他那铿锵有力的影子腔”带给人视觉之外的听觉中的无限遐想。作者把自己情感寄托在解说词里,立足画面,表现画面,结构严谨,准确生动,叙事手法多样,资料翔实,让人回味无穷,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1 13:48:49
  感谢老师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1 13:51:59
  虽然没有看到纪录片,却在这些完美的解说词中切实感受到了画面的真实和生动,还有画面以外的联想和意境,让人在回味历史的同时,有了艺术的享受!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1 13:52:40
  欣赏学习精彩解说词,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溪金秋        2017-03-21 14:21:45
  红叶摇秋风老师辛苦了!多谢!
电影是梦工厂,是圆梦的地方;我喜欢这个梦!
5 楼        文友:天龙        2017-03-21 16:23:19
  祝老师在荷塘写作快乐、佳作频频!!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