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小说征文】金嗓子

编辑推荐 【小说征文】金嗓子


作者:杨门五爷 童生,922.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7发表时间:2017-03-21 13:54:08


   1
   在这山里,说到歌喉好,要数雀儿寨的余学清。山里人见识少,不会用好的词语来形容余学清的好歌喉,但在这湘西大山一隅,他们只要听到人唱歌,就会这样说:“唱歌不过余学清,其他都是空名声。”余学清的嗓子,唱起歌来音正腔圆,气势恢弘,音韵缭绕,立体感极强。在山里人的眼中,余学清可以称得上是金嗓子。余学清对乡亲们的赞誉,也不谦虚,凭他的歌喉,当时如果能够继续上学下去,他一定会有出息,不会呆在生产队里劳动的。
   余学清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那年雀儿寨正吃公共食堂。余学清的父亲身架高大,饭量大,为了能给孩子们省一点吃的,他自己却倒下去了。父亲死后,丢下余学清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余学清的母亲的一只手有点残疾,拖儿带女过日子够困难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十二岁的余学清没读完小学,残疾母亲再也没有能力让他读下去了。这时候,余学清的姐姐已经嫁出去了,他的大哥和二哥都在做学徒给生产队找副业款,大哥学木工,二哥学泥工。年幼的余学清失学在家不能挣工分,只能天天看牛和砍柴。
   余学清自幼就有唱歌的天赋,他的接受能力很强,听人唱歌,听上二、三遍自己就能唱了。上学之前,余学清学唱的都是一些儿歌。那些儿歌从余学清的嘴里唱出来,声音是那么的优美动听,大人们听了,都无不翘起大拇指说:“这娃好歌喉哩!”上学了,余学清唯独对音乐这个科目特别的感兴趣,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教音乐的老师也认为余学清在音乐方面是一个可造之才。
   余学清年幼就锋芒崭露,人们对他歌喉的充分肯定,不谙世事的余学清不知道荣誉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他一点也不在意。余学清辍学回家,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失落感。那个时候,余学清懵懵懂懂,跟别的孩子没有两样,只是,他比以前更加爱学歌,爱唱歌。随着年龄的增长,余学清懂事了,他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有了当歌唱家的梦想,遗憾的是,入校读书已离他很远,他想他是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辈子已经完蛋了。
  
   2
   断了读书实现梦想这条途径,余学请心灰意冷过一阵子,他又振作起来了。一次,余学清的好伙伴在龙门镇上读高中的刘青山回家来,把他在学校里的听闻对余学清说了,叫余学清不要灰心。刘青山说,县里早就出了一位名叫舒黑娃的歌唱家。当年,在家务农的舒黑娃以他那唢呐般的优美歌喉被县文化馆的音乐专干发现后,经常让他参加文艺演出。舒黑娃以一首“茶山号子”从辰溪县唱到了黔阳地区(今怀化市),从地区唱到了省里,又从省里唱到了北京,得到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亲自接见,被誉为“湘西山歌王”。刘青山的话听得余学清心里头痒痒的,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天生我才必有用,说不定有朝一日,他这匹千里马也会被伯乐发现的。
   自此,余学清更加喜爱学歌和唱歌了,嗓子也越来越好听。这时候的余学清年少脾傲,好出风头,为了今后能够出人头地,只要有人叫他唱歌,他立即开口就唱。余学清觉得这样可以跟大家开开心,又是一个展现歌喉的机会。
   余学清所唱的歌都是学来的一些革命样板戏和一些电影歌曲,诸如“智取威虎山”以及“小花”什么的。那年头,人们天天背语录,早请示,晚汇报,讲话都要注意方式,在文娱方面,除了样板戏和革命歌曲,人们没有什么可唱的。余学清学唱样板戏和革命歌曲,不像小时候学唱儿歌和山歌野调,可以跟寨子里的人学唱,他学唱这些样板戏和革命歌曲,只能从生产队那口高挂在晒谷坪旁的老榆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学唱,每天早晚,龙门公社的广播站都要放一些歌曲。还有,龙门公社的“电影巡回放映队”轮流下乡到各村寨放电影以丰富社员的精神生活,也使余学清学得了许多歌曲。
   那年月,不知什么原因,龙门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已解散了,山里人难得看到文艺演出,电影倒是成了他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给山里人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增添了一种新鲜和快乐。余学清为了学歌,天一断黑,他就把工分册交给生产队里别的社员代他记工,他却四处跑去看电影。和余学清一道去看电影学歌的还有他的好伙伴刘青山。刘青山高中毕业后没能升学,也回到生产队里劳动来了。刘青山也喜欢唱歌,但他没有当歌唱家的志向,唱歌只是出于爱好,因为他的歌喉跟余学清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余学清和刘青山每次去看电影,都是去时一路歌声,回时一路歌声。不是余学清唱“牡丹之歌”,就是刘青山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二人的歌声,只听见余学清的歌喉音韵缭绕,回荡山间。
   每次二人在一块唱歌,唱着唱着,都是刘青山陶醉在余学清那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刘青山听余学清唱歌,不亚于哪个歌唱家的歌喉,他常为余学清的命运感到悲哀。这样一个具有唱歌天赋的人,应该站在舞台上为大众演唱,不应该在这湘西大山腹地里埋没下去。刘青山一直坚信余学清总有一天会像歌唱家舒黑娃那样被有识之士发现的,所以他常鼓励余学清不要放弃自己的特长,他也很希望余学清能够出人头地,为雀儿寨的父老乡亲争光。
  
   3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雀儿寨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分田到户了。余学清的歌唱特长仍旧无人问津,但他的精神仍旧寄托在他的梦想里,他还是那么的喜欢学歌和唱歌。这时候,余学清的年纪已经有二十六、七岁了,他的大哥和二哥早已结婚成家,就连他的好伙伴刘青山也已经成家,没有时间跟他在一块叫嗓子了。余学清却一点儿也不为自己的终身大事着急,可他那年迈的残疾母亲很替他担心。残疾母亲见儿子这么大了,只注重哼哼唱唱这本经,还一事无成,今后的日子咋过哩。一天,残疾母亲把余学清叫到跟前,说:“清儿呀,你也老大不小了,该学一门手艺找个媳妇成家啦,别只顾整日里哼哼唱唱的,这哼哼唱唱当不了饭吃呢。”
   余学清满不在乎地笑道:“妈,讲堂客(湘西辰溪方言:老婆)忙么子,大丈夫只愁事业不就,哪愁妻子不成!您老若是想抱新孙子了,待明儿儿子给您唱一个堂客来。”
   话是这么说,余学清知道,不出雀儿寨,要唱一个媳妇进屋并非易事。看来,自己只有跟着二哥去外面学泥工手艺碰运气了。在残疾母亲的唠叨下,余学清觉得自己的年龄的确不小了,是该讲一个堂客成家了,至于在唱歌方面能否有所成就,以后的路还很长,有的是机会。于是,余学清就跟着他的二哥开始学泥工手艺了。
   也许是他真的行了桃花运,余学清学手艺还不出半年,他就和一个俏丽的张姓妹子相爱了。那张姓妹子家住余学清做事的工地附近,经常来工地上玩,她见余学清的歌唱得好听,人又长得高高大大,对他甚是爱慕。
   余学清不食言,唱来一个堂客,乐得残疾母亲合不拢嘴。
   婚后,余学清和妻子生养了三个孩子,两个大的是妹崽,老三是一个男孩。余学清学成泥工手艺后,算得上一个手艺人了。他虽不及二哥那样做包工头,但他凭着一把砖刀,还有几分责任田,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很实惠。
  
   4
   转眼间,余学清又已三十多岁了,上面还是没有人下来慧眼识英才,余学清开始怀疑自己的歌喉了。这一年,县里的工作组下来雀儿寨扶贫,工作组的谢组长见识了余学清的歌喉,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歌唱人才,打算推荐他去县剧团唱戏本子。余学清想到自己终于有出头之日了,心里头热乎乎的。
   然而,文化程度不高成了余学清人生道路上的拌脚石。一次,谢组长找余学清谈话,他听说余学清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对五线谱之类的乐理知识一窍不通。谢组长感到很惋惜,进剧团从事专业演唱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他要推荐余学清进县剧团是一件难事了。谢组长没有直接说出余学清的短处,只是一个劲地摇着头说:“小余呀,这可就难办啦。这可就难办啦。”
   被雀儿寨人誉为金嗓子的余学清,却不懂乐理知识,这让他感到很羞愧。余学清也很明白谢组长的话意,他是进不了县剧团了,他的歌唱家之梦彻底破灭了。余学清不敢正视谢组长,像一个考生落了榜,把头压得很低,心乱如麻。
   恍惚中,余学清听见谢组长又安慰他说:“小余呀,别难过,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吧。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可值得你去培养啊。”
   余学清心情平静下来后,觉得谢组长的话也有道理,自己没有文化,是不适应从事专业演唱的。余学清又想到他的三个孩子都喜欢蹦蹦唱唱,只要好好培养,是有发展前途的。一个赶场日,余学清去龙门镇赶集,把谢组长的话和自己的想法对在龙门镇上开店做生意的好伙伴刘青山说了,刘青山也支持他说:“学清呀,你天生一副好嗓子,却被那动乱岁月葬送了前程,真叫人惋惜。好啦,学清,既然你不能在音乐方面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以后就好好培养三个孩子吧。”
   余学清在音乐方面没了希望,他又看到了另一种希望。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没能唱出名堂,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如今政策放宽了,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他下决心一定要把三个孩子培育成歌唱人才。
  
   5
   从这一年起,余学清不再像以前那样心高脾傲好出风头哼哼唱唱卖弄歌喉了;他一夜之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整日里沉没寡语,古古怪怪的。改革开发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娱乐这东西很受人们重视。离雀儿寨五里之外的龙门镇,在文化娱乐方面不甘落后,镇文化站早就办起了舞厅,方便青年人交谊;砌了戏台子,供中老年人听渔鼓,唱山歌野调。逢年过节,镇文化站还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演出。雀儿寨一些爱凑热闹的人见识了那些好出风头的人在戏台上的唱腔,也不过如此,回来后总要对余学清说:“那是么子唱腔哩,还不如牛叫。学清,你不去弄两曲?”
   “我不行啦。让娃今后去唱吧。”余学清苦涩地说。
   余学清的变化,雀儿寨的人只当他是年纪大了,变得谦虚了,也就不再跟他打诨了。余学清寄希望于下一代后,为了培育三个孩子,他拼死拼活地种田种地,做泥工手艺。
   没过两年,余学清突然病倒了,经检查,是患肝癌到了晚期,没得治了。医生叫他回家多吃点想吃的东西,余学清意识到了什么,平生第一次大哭起来。
   余学清临死之前,他的好伙伴刘青山来看望他。这时候的余学清已经不能够说话了,只是望着刘青山不断地流眼泪。刘青山紧紧地握着余学清的双手,也不知说什么好。
   余学清在好伙伴刘青山前来看望他没多久时间,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余学清死不冥目,他牵挂着什么,只有刘青山能够读懂。
   刘青山流着泪,无限悲痛地为余学清抹合了双眼……
  

共 41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金嗓子余学清,自幼有副天然的好歌喉,颇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喜爱。并因此而唱来了媳妇,可谓歌声情缘。于是,余学清有了远大抱负,要在唱歌上开创一片人生;但命运并没有眷顾幸临到他身上。那时候,还不象现在这样,省、市、县、乡层层追时髦,见天大搞各式各类的歌咏比赛,电视台,报刊媒体疯了似的长篇累赘作宣传。所以,余学清空有了一副金嗓子,除了自娱,别无他用。于是,余学清只能退而求之,在孩子身上寄托希望。然而,要培养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不能只是空想空谈,得有坚实的经济作基础。余学清明白了这一点,他拼死拼活地种田种地,做泥工手艺。许是苍天眼疾,余学清突然病倒,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只留下无奈的遗憾,庇佑孩子能一个好的前程。文章简朴,情感笃诚,自然流畅,推荐阅读。【编辑:古月银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3-21 13:56:05
  感谢朋友支持征文。期待您更多精彩。老朋友了,远握问安。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回复1 楼        文友:杨门五爷        2017-03-21 20:32:25
  感谢古月银河编辑的点评!辛苦了!遥握!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