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论文写在岗位上
职称评定中,在中、高级的评审范围内,都要求有几篇论文。
由于工作关系,曾经接触过不少这方面的论文,总的感觉是,好的不少,但不怎么好的更多。好的自然不必多说,而不好的则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在这方面,倒有点像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头语:“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类论文颇拿不上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大胆拿来式。采取“拿来主义”,将自己身边人的论文一点不动,换上大名,复印了之。
——剽窃报刊式。看哪些篇论文好,就剪来裁去,左拼右凑,为我所用。
——偷梁换柱式。自己本来报的职称是数、理类,可写出的论文却是文、史类。何以如此,本专业无研究,拿外专业的充数也。
——避重就轻式。本应重点研究的东西不去探讨,却搞些肤皮潦草,不着边际,不着实际的文字给人看。见硬就躲,自在就行,缺乏“攻城不怕坚,攻关莫畏难”的魄力和气概。
——敷衍塞责式。东西虽是自己写的,但写的一塌糊涂,根本不知说的是啥,颇有“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味道。管它呢,凑凑篇幅而已。
上述论文之所以质劣,其因就在于没有出在岗位上。
论文写在岗位上,犹如植物长于肥沃之土,必然根深叶壮,硕果丰实。而脱离了工作岗位的论文,必然言不由衷,肤皮潦草,蜻蜓点水,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口不忍论。
把论文写在岗位上,并不只是一支笔,几张纸,坐在那里“写写”的事。而是要将自己的心灵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真正研究点东西,从而推动本职工作上水平。否则,纵然一时得逞,蒙混过关,职称是上去了,水平也必然下来了。因为失去了奋斗的精神,进取的意识,不健康的心灵,必然给其带来固步自封的后患。
写在工作岗位上、促进本职工作上水平的论文,才是真的成果。创造出这样的成果,创造者才能体验到由衷的快乐。否则,创造的过程,就难免成为胡编乱造的过程,骗人的过程,害己的过程。发自内心地呼唤——“评聘分开”快些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