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得住清贫
作为领导干部,都管着“一亩三分地”,一旦耐不住清贫,就很容易滑向危险的边缘,跌入罪恶的深渊。
这里所说的清贫,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公仆们都有一份工资,家庭成员也有份工作,与有些务工经商者比,与暴发户比,是清贫的,但与绝大多数工人、农民相比,则是富裕的,更谈不上缺吃少穿。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马克思主义。贫穷是什么呢?什么都不是,贫穷只能代表自己,只能是全人类要抛弃的同一种东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逐渐告别了“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我们的目标,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这是人民的呼声,大势所趋,只是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
芸芸众生,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可能齐头并进,那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客观事实。论事都有上中下,论人都有左中右。问题是,在先富起来的群体中,不应有党政官员,党政官员只能在后富的群体中,或者说甘于清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应该只是封建社会清官做人的准则,更应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为官者的刚性原则。
志洁行廉,是古今中外对一切为官者的起码要求,若耐不住清贫,就无疑做不到了。当官即不许发财,发财就别来当官,二者不能挂钩。否则,必然大面积地出现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引起社会风气的极度腐朽。
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耐不住清贫的人出现不少。他们当中有的打着“带头致富”的旗号,依靠手中之权,不顾党纪国法,大谋私利,挪用公款、偷税漏税、垄断项目、黄色经营等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谋财害命。这些人所考虑的,已不仅仅是自己清贫不清贫的问题了,而是决不让子孙后代清贫着,并想方设法琢磨着,如何把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的社会地位延续下去。
古今历史上,耐得住清贫者很多,他们临大利而不易其义,赢得了后人尊敬;求之极,争夺而致怨者也不少,他们落得了后人的唾弃。一个人能否耐得住清贫,只看衣、食、住、行的变化,就可得其一二,这也是最基本的“由表及里”。保持相对清贫,是高尚,是廉洁,也是可贵的精神财富。耐不住清贫,就必然去“为人民币服务”。前段看报纸,记得有一腐败分子说:“我的下水,源于耐不住清贫。”我想,不管他以前说了多少假话,办了多少假事,但这话肯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