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遗韵
不管怎么说,兰亭是早就应该去的。其理由:一是兰亭为名冠中外的书法圣地,自认系爱好文学之士,不去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二是兰亭乃国内著名旅游胜地,作为一名绍兴人,不去从道义上也说不过去。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于朝圣或者于旅游,兰亭,都是应该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
车过绍兴偏门南行约半小时,宽畅的公路边少了高楼低宅,多了绿树秀竹,绿树秀竹掩映处,可见一方高逾三米呈四方柱形的印章。这是一枚堪称中华之最的印章,红色印文是篆书“书法胜地”四个大字,印章周边镌以行书《兰亭序》全文。
据《越绝书》载,兰亭最早为越王句践种兰之地。因其地处交通要道,古代设为行人旅途歇宿之所的驿亭,故取名“兰亭”。但那时的兰亭默默无闻,如果没有《兰亭序》的出现,兰亭也会与古道上的其他驿亭一样,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得以名扬天下,就是由于东晋时代的“书圣”王羲之,由于王羲之参与的那次东晋名士的风雅聚会,由于王羲之为聚会所写的《兰亭序》。
兰亭是一处掩映在茂林秀竹间的名胜,满山满眼都是深浅各异的绿,山涧小溪的潺潺流水,偶尔夹杂几声婉转的鸟鸣,使这幽静之地更添清雅之感。《世说新语》中说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爱竹,不但在自己家居周围种满竹子,就是暂寄居在别人家,也让人种竹,身边的人问他:“暂时的居处,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王徽之沉思良久,用手指着一棵竹说:“不可一日无此君!”
此言,使我联想到二位古人,同样是对竹的爱,宋代苏东坡文绉绉地说:“无竹令人俗”。明代郑板桥快人快语直截了当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山翠拂人衣,竹青脱人俗。古书上总是说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文人的所见所思所想更近。
循通幽曲径,穿过修竹小径和淙淙溪流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清池。数只白鹅嬉戏水面,悠然自在。清池左旁是一座会稽山石砌就的三角形碑亭,亭中的石碑镌有“鹅池”二字。这是兰亭中有关王羲之的第一块碑石。相传王羲之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一天,他正兴致勃勃地书写“鹅池”二字,刚写完一个“鹅”字,忽闻家人急报,说皇上的圣旨已经到了门口。王羲之闻言赶忙搁笔外出接旨。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从年龄上说还是一名玩童,但已经有相当的书法功力。王献之见老爹外出接旨,便爬上书桌顺手提毫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伫立碑前,仔细观察,二字风格的确不太一样,“鹅”瘦“池”肥。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跨过鹅池上的三折石桥,便是小兰亭。亭内有一方石碑,史称兰亭碑。兰亭碑上镌刻的“兰亭”二字,系清帝康熙御书手迹,碑文虽系斧凿石刻,但经无数游览者抚摸,明显比其他的石刻碑文平滑许多,因此有人称此碑为“君民碑”。兰亭碑亭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年动乱时期,碑石被砸成三截,抛进水中。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兰亭时,才被打捞上岸,重新粘合到一起。但“兰”字无尾,“亭”字无头,并可明显看到粘合的痕迹。
据说,景区重建时曾请沙孟海先生补写残缺部分,但沙先生以平民不好补写御笔为由谢绝了。沙先生真够聪明,续写是很难讨好的事。写得好,主宾颠倒;写得不好,狗尾续貂。或许他谢绝续写,更是因为对曾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灾难的愤懑之情难以消除。有人说这样也好,有一种残缺的美。其实,残缺的不是这块碑,而应是那些残缺的灵魂。现在的“兰亭”碑虽为残碑,字体仍骨肉丰满,古意盎然,仍为不可多得的碑中珍品。
到了兰亭景区,流觞亭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流觞亭是纪念“曲水流觞”的场所,是兰亭的主要建筑。“曲水流觞”原是古代民间在三月初三日(上巳节)举行的一种类似于清明外出踏青的活动。每年这天,人们聚朋唤友,到水边嬉游“修禊”,以消除不祥。也许是为了活跃聚会的气氛,或许另有其他原因,魏晋年间的文人在修禊聚会时增加了“曲水流觞”的节目。觞,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在这里,我们故且称其为杯子。所谓“曲水流觞”,就是将装满酒的杯子轻轻放入流水潺潺的小溪,任其在水面上漂流。由于溪流曲折,水流时缓时急,觞时停时走,有时甚至长时间停滞不前。当时的规矩是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赋诗不成,就得罚酒。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等41人集会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修祓禊之礼,饮酒赋诗。这天,天晴气朗,名士们分坐溪水两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参加这次活动的41位名士,有11人各赋诗二首,有15人每人赋诗一首,其余16人因赋诗不成而被罚酒。诗赋得差不多了,酒也喝得有点醉了。王羲之觉得有必要对这次活动作一番总结,于是,便乘微醺的酒兴,铺蚕茧纸,挥鼠须笔,为众贤所赋诗词作序,一气呵成后来被南朝梁武帝萧衍称之为“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的《兰亭序》,为中国的书法文化挥写了熠熠生辉的一页,给世人留下一段曲水流觞的千古佳话。
从此,《兰亭序》成为书圣墨宝,兰亭也由此成为书法圣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觞咏游览、尽兴吟诗之所。兰亭“曲水流觞”更成为脍炙人口的酒典和风雅之事,为文人名士所赞赏向往。令人叫绝的是有绍兴最高学府之誉的绍兴文理学院,将国内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设到了兰亭,学生们在这里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将成为中国第一批具有学士学位的书坛新秀。
如今的曲水两边,依旧放着几个坐垫和一壶酒。清竹萧萧,流水潺潺,无不在勾引起人们对魏晋风流的向往。每年的兰亭书法节期间,在草编的坐垫上坐一坐,捞一觞绍兴酒品一品,成为众多海内外书家的向往。
看过流觞溪,品完绍兴酒,得去流觞亭东的“王右军祠”拜望书圣王羲之了。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故人们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可以说是对这位大书法家一生的总结。亭内挂一幅“曲水流觞图”,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禊雅集的情景,有的低头畅饮,有的醉态毕露,令人叫绝。据说,这幅画是明末清初一位画家的扇面画作,其后的《兰亭后序》是当年参加活动的孙绰所作,清同治年间山阴县知事杨恩树所书。
右军祠前清泉流动,祠内环以回廊。正中有一长方形“墨池”,它的出典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一语,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池中有后人建的“墨华亭”。两侧回廊是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举行书艺交流的场所。
出了右军祠堂,不远就是御碑亭。御碑亭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风格亭榭,亭高12.5米,内置的兰亭御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手书《兰亭序》全文,字体秀美华贵,尽显帝王之气。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兰亭即事》诗:“向慕山阳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成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毅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祖孙二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可以说是国宝。父子碑、君民碑、祖孙碑被称作是兰亭三绝。
一场普普通通的文人聚会,造就了一件伟大的作品,给绍兴留下了一处“书法圣地”,也留下了一桩有关《兰亭序》的千古悬案。相传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为王家的传家之宝,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是出家人,临终前将此墨宝传给他的弟子辨才。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尤其想得到《兰亭序》。得知真迹在辨才手中,便想方设法意欲谋取,但是,威逼利诱的办法用了不少,辨才就是不卖大唐皇帝的账。这时,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出场了,看见唐太宗一副萎头丧脸的忧郁相,房玄龄便献计说有个前朝的皇孙,姓萧名翼,现在在魏州,特别有才艺,而且多权谋,你用他,不怕宝贝不到手。
萧翼受唐太宗的派遣来到越州,他给自己的身份定的位,是职业卖蚕种的,属于业余的书法爱好者,过于悬殊的身份,往往特别容易建立深厚的友情。总之,骗术也说不上高明,无非是辨才觉得这卖蚕种的小贩虽有几张杂帖,到底还没有见过真货,我就让他开开眼。当他把它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的《兰亭序》取出来以后,就再也没有藏回去的机会了。古历三月十五,会稽山下若耶溪口年员外家举办家斋。年员外请辨才一起用斋,辨才下山之后,萧翼乘没人注意,席卷辨才收藏的《兰亭序》和其他书帖而去。
当辨才在地方官衙见到身负皇命从京城来的萧御史,除了当场晕厥,别无他法,故事的结局,是房玄龄举贤有功,赏了他千段华锦。萧翼更不用说了,升官,入五品,当了员外郎,还赏了他一个银瓶,一个金瓶,两匹宝马,一处宅府,一处庄院,后人介绍他的官职,为监察御史。辨才呢,按理说犯了欺君之罪,死罪虽可免,活罪难逃脱,关上几天也只是小小的惩罚。不过,宝物已经到手,天子心情舒畅,又要封天下文人之口,所以没给老僧判刑,放回去,还奖了一些东西。那辨才真是内熬外煎,失了传世之宝,有负先师之托,又不能哭天呼地地后悔,还得感谢天子不杀之恩。天子的赐物,也不敢分了用了,造了一个三层的塔,自己呢,惊悸过重,岁余呜呼乃卒。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自然爱不释手,令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人抄写成各种摹本,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临终还留下遗诏,要把《兰亭序》作为随葬品,埋入昭陵。从此,《兰亭序》这一瑰宝永远从地面消失,后世人再也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了。后人所传的《兰亭序》,都是历代摹本,传说冯承素的《兰亭序》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迹。在兰亭园内的墙壁上看到不同书法的版本,风格各异,但都堪称上品。
兰亭,有太多的历史典故,太多的书法墨迹,太多的雅士风流氛围。令人难以下笔描绘,更令人依依流连,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