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从古韵风情里走来的旗袍女人(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从古韵风情里走来的旗袍女人(征文·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442.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8发表时间:2017-03-22 13:32:57


   春暖花开,游历岛城,抬眼之间,见有女士着雅丽旗袍,丰姿绰约,情韵别致,悠然于街巷之中,斜倚在桥栏之上,端坐于茶室之内,飘逸于公园行道,悦目赏心之际,恍然见民国风情,不禁欣然:一种富含文化的美丽,总会春风吹又生;中国旗袍又引领服饰新潮……
  
   一旗袍:传承与借鉴的美丽组合
   说到旗袍,就感到美。旗袍的美,在于含蓄与想象,既有隐约的矜持,又融入了高贵与典雅,恰如中国的诗画,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她那简单质朴的滚边和玲珑的腰线,体现着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巧妙显示出东方女性的优雅与灵秀之气。身着旗袍,款款而步,千般风情,含蓄而朦胧,这是旗袍独有的中国魅力,有着别样的精彩和韵味,令人向往,为人喜爱。
   这雅致秀美的旗袍,成为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极致。她带着先秦时代深衣的印记,脱胎于旗装、旗服样式,从二十世纪初期曲折走来,到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勇敢打破原本直线构制、曲线毫不外露的“旗袍马甲”样式,注入西方文化的些许元素,力求把女性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时代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带着东方传统古典韵味,闪着时尚潮流元素光彩,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体,越来越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旗袍凸显窈窕身段,纤腰骨感的女人可以穿出纤细动人的韵致;而其简洁熨帖的线条,又能使略略发福的中年妇女,别有一番优裕圆润之味。保留了传统女装元素,又从西式裙装中获得灵感的旗袍,端庄、内敛而不失张扬,含蓄、古典又饱蘸性感,在彰显女人的身体曲线与适度保守驯良、借鉴西方与继承传统之间,找到了迷人的临界点,可谓东西方流行服饰文化交汇融合的神来之笔。
   旗袍的发展,显然跟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1919年辛亥革命成功,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远东巴黎”的美誉,是时尚之都,是民国时代最潮流的地方。人们称“大上海”,来表达上海在当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程度;人们称“夜上海”,来体现当时上海的时尚生活;当时,好莱坞的大片,在美上市后三天之内就会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影院;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汇聚上海。而上海租界和移民的繁荣,更利于吸收西方文化。上海自然成为了旗袍的发源地。20年代中期的上海,旗袍已经非常普及。上海旗袍风格与带着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的京派风格截然不同,他以借鉴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突出了金融大都会的特点。
   旗袍是一首隽永而雅俗共赏的诗,自然悠然流行传播开来,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从上流社会进入寻常百姓家。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民国服制条例》作出规定,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作为国民礼服的一种。这样二十年代改良成富有时代和中国特色的旗袍,在三、四十年代是黄金时期。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中国女人的地方,就有美丽旗袍的靓影。
  
   二《良友》:旗袍流行的无声推手
   俗话说“酒香也要有吆喝”。事物美好是第一性的,而必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也十分必要。旗袍。也是如此。《良友》的“吆喝”,为旗袍流行洞开了一扇门窗。
   1926年春,《良友》诞生在最具国际气息和时尚敏锐感的上海,这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时尚新闻画报。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良友》内容包罗万象,从时事、军事、政治到美术、摄影、文学、艺术,可谓是百科式大画报,民国人称它为“《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姑妇孺不嫌其高深”。《良友》还销往世界五大洲,哪里有华侨居住,哪里就有《良友》,人们称赞它是“良友遍天下”。
   《良友》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尚。它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和电影女明星照片。占据显著位置的国内外时政新闻的图文,也以政坛风云人物照片为主,带有明显的追求时尚的用意。其他如世界风俗、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等,与时政新闻一起构成了《良友》时尚报道体系。
   服饰是一个时代最敏锐的潮流代言者。《良友》对最大胆前卫的服装潮流进行了图文的报道。旗袍自然是《良友》报道的主角。《良友》封面人物的服饰的变迁,各式婀娜的旗袍、新潮的“洋装”,替代了传统的袄裙,引领了民国的花样年华。封面人物服饰又以旗袍为主,占封面女性服饰的百分之六七十。1931年,《良友》画报请来袁美云、胡蝶、阮玲玉等八位大明星拍摄合影,其中七人身着旗袍。《良友》后来又刊发胡蝶身着阴丹士林布旗袍月份牌照,使素雅的阴丹士林旗袍成为当年知识女性的最爱,青年学生的着装。并且《良友》画报150期还刊出《旗袍的旋律》特辑。民国人谈旗袍发展史,其文字指出:“旗袍风行以来,已有好多年,其间变化甚多,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时尚,而中国女子思想的激进,这里也有线索可循。打倒了富有封建色彩的短袄长裙,使中国女性在服装上先得到了解放。”图文并茂,很有意思;信息量超大,内容精准客观。还分析旗袍诞生初期守旧女性不敢尝试的原因是“老年人不赞成这种‘男人装束’”,并对袖长,下摆高度,开叉的发展变化梳理也相当精准,还顺带提供了“花边运动”的盛行时间,也提到了伴随着高开叉的内衬马甲,系统而形象地推介了旗袍。
   《良友》真可谓是旗袍流行的无声推手。
   《良友》与袁仰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袁仰安(1905~1994),著名导演,影视制片人,出版、电影界巨擘。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先任律师,曾担任中国上海律师公会负责人等。抗战胜利后到香港,成立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导演,废除电影界一些不良习俗,提拔新秀担任编剧、导演,并致力培养新一代演员。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孽海花》获选参加英国爱丁堡电影节。
   30年代初,《良友》持续发展,便不断扩充资本,招募股款。袁仰安积极投资,嗣后创办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出版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主导出版了《中国风貌》(画刊),《良友画刊》和《良友丛刊》,袁仰安的出版公司还出版了很多左翼作家的作品,茅盾、鲁迅、叶圣陶等也都委托袁仰安的出版公司出版作品。《良友》150期刊发的《旗袍的旋律》特辑,正是在袁仰安为董事长时刊发的。
   而袁仰安正是舟山定海人,早年毕业于定海中学(即现在的舟山中学)。
   舟山于上海渊源深远,上海的旗袍之风自然就吹拂到了舟山……
  
   三、舟山:紧连上海的时新风尚
   舟山与上海的链接很早就已经存在。
   舟山看似孤悬海上,其实却与大陆密切关联。舟山的先民原本以移民为主。在明清时期屡遭海禁,展复以后的舟山人大多都是移民者的后代,从大陆到舟山,从舟山到大陆,又从大陆到舟山。1840年鸦片战争时,英国将舟山作为进攻的首要目标,企图将定海宣布为自由贸易港。从陆地的眼光看,舟山地处海岛,是大陆的边缘;但是从海洋的视角看,舟山是中国大陆深入太平洋的桥头堡,地理位置绝佳。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宁波一时成了西方传教士云集之地。舟山作为宁波的外港,也就成了与西方文化接触的最前沿。在西方文化的接触上与上海有着异曲同工的特色。
   除了宁波,上海是舟山最近的的内陆。早在朱葆三之前,舟山人在上海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朱葆三就是由在上海做生意的人引入上海的。那么多老一辈的舟山人可以轻易地下榻他乡,轻易地到上海谋生。应该是那里有亲戚朋友,那里有乡亲。于是在二十世纪前后,朱葆三、刘鸿生、周祥生、王启宇、董浩云、安子介……一批舟山人闯荡上海。这一定不在少数,否则怎么连舟山的方言也带上了“洋滨汀”英语。上海潮起,舟山波涌。上海的“五卅”、与日寇的吴淞之战,舟山都是在领先时间响应支援的。服饰方面自然也这样。
   旗袍在上海兴起,在舟山也就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据91岁的李淑梅回忆,三、四十年代舟山旗袍的景象,跟上海差不多。穿旗袍十分普遍。不只是富裕人家女子穿,平民百姓也穿旗袍,也有儿童旗袍,除非做工干活的。她说,旗袍的样式很多,有长袖的、短袖的、无袖的;冬天也穿旗袍,用骆驼绒或毛呢做的,有夹旗袍、棉旗袍;旗袍是变化发展的,从长到脚面上变成到膝盖下,开衩也是慢慢高到大腿上的,后来还有一种套的旗袍,上下身都扣钮子,中间腰身部是缝死的,说为了省力。她回忆定海西南方向,紧挨念亩墩的半塘里,那里是定海乡郊,有一王家,有五个女儿,她们的父亲过亡早。有两个女儿嫁到上海,经常来往,把上海的样式带回来,五个女儿穿着旗袍在乡村里很是引人。她回忆自己那时候穿旗袍样子很好看,身子扁扁的,有曲线;去过上海,也没落等。家里有很多旗袍。后来不兴穿旗袍了,旗袍不能穿了,就只能把那些旗袍改成孩子的衣服了。
   其实在上世纪的50年代人民当家作主时代,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尽管那时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谁能想到,六、七十年代,旗袍在大陆被冷落,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旗袍,是时代进化的创造品,是中西合璧的精华。这千般风情,含蓄朦胧,富有东方神韵、中国魅力的旗袍,真的会灰飞烟灭,消失殆尽吗?
   不!美好的东西一定会在人们的记忆里,向往中,再现盛况……
  

共 37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好一篇旗袍的赞歌!旗袍的美,旗袍的地域特色,旗袍的文化内涵,文中均有淋漓尽致的展现!全文分三个部分,脉络极为清晰,从旗袍的出现——传统和西方服饰的传承和借鉴,组合而成,写到上海大都市的《良友》对旗袍的作用——旗袍流行的无声推手,再写到旗袍由大上海传到舟山——紧连上海的旗袍时新风尚。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国度,这样很深蒂固的传统而言,旗袍能出现并流行起来,堪称一种奇迹。文章第一部分就写了辛亥革命后国人在新的思潮推动下,服饰也为之一新,不断演变和发展,具有东方女性服饰特点的旗袍应运而生。《良友》画报和大上海的旗袍流行是互动的,一个推动,一个实践,显示了那个时代国人走向世界的勇气和魄力。最后以临近上海的舟山作为“小地方”的一个缩影吧,揭示了旗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三四十年代发展到鼎盛的景象。可惜,五十年代后由于政治方面原因,旗袍渐趋冷落。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旗袍的赞美,美得有时代感,美得有地域特色,尽显中国东方女性之美。最后表达了对旗袍盛况再现的期盼!问好作者!感谢作者赐稿晓荷!祝春安愉快!【编辑:驴鸣】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17-03-22 14:43:37
  写得非常好!给赞!感谢支持社团征文。敬茶。
何叶
回复1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7-03-23 14:31:19
  谢谢 编辑辛苦了。祝春安!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22 20:52:19
  旗袍,是时代进化的创造品,是中西合璧的精华。它千般风情,含蓄朦胧,富有东方神韵、中国魅力!老师对旗袍有如此独到的诠释和赞美,真棒!精彩的文字让人惊叹,好一篇佳作,赞!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7-03-23 14:32:05
  谢谢叶先生的鼓励支持。祝心想事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