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渔人记(散文)

精品 【流年】渔人记(散文)


作者:詹文格 童生,56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4发表时间:2017-03-23 15:48:03


   陪民歌采风组进入乡村,从古老民歌纯情的韵律里,发现了一条星汉灿烂的文化长河,它带着劳作的动感,带着乡情、民情、爱情,自然沉稳地抒情写意,歌咏着故土家园图腾的火焰。民歌韵律就像心灵的舞蹈,乡音如情感的密码,如流淌的血脉,稳固地承传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流过高原,越过盆地,冲出峡谷,跨过平川,滋润着华夏广阔沃土。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庞在阳光里向大地弯下了身子,汗水闪烁着劳动的光辉,脊背随着民歌的韵律在大地的鼓点上一起一伏,泥土散发着芬芳,拔节的庄稼告诉我们,这是发自乡村底部最真实的声响,是世间最动人华彩乐章,那抚慰灵魂的圣乐不一定久居于庙堂之上,更多的是流淌在辽阔的乡土和丰富多姿的民间。
   在修水河边的一个村子里,有幸认识了一个爱读《昆虫记》的渔夫。在他古旧的书柜里,我看到好几个版本的《昆虫记》。我问他:“这书是你收藏的么?”渔夫用一双深邃而又有神的眼睛望着我,然后反问我:“怎么了?我不像是读这种书的人么?”
   “不,不,不是,我不是这意思。”
   也许是渔夫的反问让我有点猝不及防,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
   渔夫的不动声色,倒让我一脸的窘态。
   “好吧,我给你背几段《昆虫记》中的文字。”
   “荒石园:‘一块地,这就是我的梦想。哦!一块地,不要太大,但四周有围墙,不会有马路上的各种麻烦;日晒雨淋,荒芜不毛,被人抛弃,却为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所钟爱。在那里,人可以不必担心过路人的打扰,与砂泥蜂和泥蜂交谈,这种艰难的对话,就靠实验表达出来;在那里,无需时间的远行,无需急不可待的奔走,我可以编制进攻计划,设置埋伏陷阱,每天时时刻刻观察实验效果。一块地,是的,这就是我的愿望,我的梦想,我一直苦苦追求的梦想,但将来能否实现却没有明确把握。’”
   这是开篇第一段,接着又向后背。渔夫从荒石园,到螳螂、蟋蟀、天牛、萤火虫、到蝉,到最后的朗格多克蝎子。每一章选取最精彩的一段,他用的是南方婀娜多姿的柔软方言,婉转而又深情地背诵着,让我和同伴不禁击节赞叹。渔夫却并不显悦颜,只是说,读着玩而已,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罢了。
   渔夫守着清纯的修水河,在向阳的坡地上结草成庐,垦地开荒,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他既读书,亦习武,他找了一位善良的女人,生了几个虎背熊腰的儿子,从小便教儿子牢记: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渔夫什么都教,就是不教儿子们捕鱼。
   儿子们都想学着捕鱼,渔夫不允。儿子觉得捕鱼的父亲太潇洒了,每天早上在一团白雾里走下河滩,乘上竹筏或小舟,在水气蒸腾的修水河上放歌荡舟,山歌在河滩上飘荡,雾气在阳光下散去,曾迷住了多少女人。晌午背着满满的渔篓回来,晚上喝着小酒,在灯下补着鱼网。晴天里,在耀眼的阳光下用鲜红的猪血浆染着新织的鱼网,希望乘着阳光的翅膀从网眼里穿过。
   他是湾里村惟一以捕鱼为生的人。他觉得这条河只能生存一个捕鱼者,他每天只撒一网,不管有无收获决不再有第二网,这是一生中恪守的行规。他也许是第一个遵循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因为有节制的捕捉,所以修水河的鱼总是年年见长,岁岁增加的。清晨或傍晚,站到青石和麻石砌垒的河岸边,他能听到石缝间的洞穴里回家的鱼声,仅凭这些声音,他便能分辨出洞穴里的声音是什么鱼类发出的。他静静地蹲在岸边,看冒出来的水泡,水泡连绵细小的是鲫鱼,大得成圈的是青鱼,嗡嗡,呱呱,青蛙一样叫的是鲶鱼,蚊子一样叫的是甲鱼,婴儿哭一样的是乌鱼。有个过往的外乡人不服,他也在家乡捕鱼,听渔夫说能听鱼声,于是就与渔夫打赌,说只要渔夫不下水,能根据声音叫一条鱼出来看看,就叫他为师傅爹。渔夫不多言,侧耳听了听声音,当时正是夕阳西下,渔夫蹲下身子,从河岸边摘了一根草叶,侧着衔在嘴里,然后吸气发出一种叽叽的声音,不一会,水中翻起一串水泡,接着一条缩头伸腿的甲鱼浮上了水面,围观的人不禁发出一串喝彩声,外地汉子不好意思,只好低着头灰溜溜地跑了……
   按乡间的说法,捕鱼人叫鱼花子,鱼花子不仅杀生养命,而且只取不予,从事这一职业大都是绝后的。可是渔夫却生了三个胖墩墩的儿子,也许是因为渔夫从不贪婪,所以上天不仅没有让他绝后,而且还使他人丁兴旺。渔夫很满足,他对修水河心存的是敬畏,他没有想过掠夺修水河,想过依靠修水河发财,他伴着修水河只希望能养家糊口就行。渔夫的鱼每天供不应求,他鱼篓里的鱼每条都差不多大小的,捕上的小鱼他会放回河中,捕上怀孕的母鱼他更会轻轻地放回河中,让它再长个一年半载,就像对待自家的鱼塘一样珍惜。
   世界悄悄发生着变化,最早变化的是村里后生后的头发,姑娘的头发越来越短,小伙子的头发却越留越长,伢儿们有点傻眼了,穿着花衬衫在乡道招摇,后面看像个阿姨,前面看却是个叔叔,牛子裤是剪了许多破洞的,头发是染成红黄绿的。修水河也一下子喧闹起来。突然间河上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捕鱼人,这些捕鱼人开始用的是鸬鹚,扎一个竹排,排头站几只鸬鹚,后来嫌这玩意儿捕鱼太少,不过瘾,于是改成了细密的丝网,用两条小舟,把鱼网拉开,像梳头的梳子从河水中一路拉过,大鱼小鱼一网打尽。鱼一船一船地拉走,腰包也一天一天鼓大。这些捕鱼人发达得风快,让渔夫心如刀绞,可又无可奈何。后来修水河的鱼日见稀少,为了擒获最后的漏网之鱼,捕鱼人扔掉丝网,改用高压电网捕击,可怜的鱼儿无处藏身,大鱼小鱼悉数打尽,在劫难逃。这些捕鱼者眼里只有今天,没有明天,更不管后天;只看重自己,而不顾子孙,是十足的愚夫也!
   与渔夫交谈后,我突然想起了近来国内媒体上的报道: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洪水肆虐,荒漠化面积扩大……全球变暖引起的这种气候灾害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2007年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暨环境规划署理事会,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政府官员利用5天时间讨论全球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会议论为,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联合国80多位专家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海水酸性,破坏珊瑚礁,从而加速渔业资源的枯竭,全球渔业资源正在快速衰竭。从这则报道中能够看出渔夫正乃先天下之忧而忧。
   贪得无厌的捕鱼者,从来就没有什么规矩,没有什么敬畏。村里有一口冬暖夏凉的泉水井,碧清的水井中有几条可爱的七星鱼,这些鱼多少年来都自由自在地生长在水井中,老人告诉孩子们,这些鱼是井下的精灵,是护井的“井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它,有时候打水,不小心把鱼儿打了上来,然后便会赶紧把鱼放回井中。某日有人从外面得到信息,说这种七星鱼吃了能防癌,城里的集市上每斤卖到了200元。不久有鱼贩子上门收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晚上真有人把井里的七星鱼捞了上来。捞鱼者叫矮子,从小就受老人的教育影响,所以心中还存有一丝畏惧,于是矮子把捞上来的七星鱼放入自家水缸中,不敢急于出卖,以观后效。说来也真巧,可能是晚上外出受了风寒,次日晌午此人突然头疼欲裂,大汗淋漓。母亲不知儿子昨晚外出捕了井中的七星鱼,猜测是晚上睡觉受了凉,于是熬了一碗热气腾腾生姜紫苏汤,令其喝下。喝完姜汤,矮子用被子蒙着头大睡了一觉,晚上起来把七星鱼偷偷地放回了井中,回来后头便不疼了。此事都觉得有点神,传出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没人再敢去打这些鱼的主意,碰这些鱼一个指头了。不过当七星鱼的价格炒到350元一斤时,水井中的几条七星鱼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有个叫抛皮的外村人对这些身价百倍的神鱼早就有觊觎之意,他假手于人,花钱雇了个傻子,给傻子50元钱,外加一包香烟。傻子智力似五岁孩童,混沌未开,脑中无知,心中无畏。没有畏惧的傻子把几条鱼悉数捞走了。现在的人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几条鱼被捞走之后,这口水井真的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水突然浑浊起来,后来便冒出一股难闻的腥臭味、酸腐味,就像谁家打翻了陈年老醋坛,老远闻着就让人恶心。
   渔夫刚满花甲,凭他硬朗的身子骨,本来完全可以在修水河上再漂荡几年,可是渔夫早不捕鱼了,因为已无鱼可捕。原来清澈的修水河在工业污水的吞噬下,早成了一条臭水沟,而他守了大半辈子的河湾,已经布满了魔女长发般的青苔。这条曾养育渔夫祖辈的河,已经很难找到一条鱼花花了。一位研究鱼类的学者,在一处深水区捕到了一条怪鱼,这条鱼依靠自身某种特异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但是经过化验,这条鱼已经成了一条无法理喻的怪鱼了。首先这条鱼身上竟附着近百种有毒的寄生体,而且使原本健康正常的鱼变成了中性鱼,既不是雌性也不是雄性,此鱼身上分泌出一种黄色的涎液,这种液体人只要沾着就会发生皮肤瘙痒和溃烂,其它动物吸食了这种汁液便会传染发病,甚到死亡。
   那些靠穷捉滥捕的捕鱼人一下子傻了,不少曾经富裕者,转眼间就返贫了。回过头来看,渔夫确实是一位智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三个儿子因为没有子继父业,当时都不理解,可是现在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深谋远虑,当年如果让他们从业,现在就面临着失业。如今的儿子们各有事业,有的经商,有的务农,小日子过得挺殷实。
   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渔夫变得相当的通圆和睿智,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为自己的同类感到可怜、可悲、可叹。看似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时愚蠢得不可救药。比如被私利填满的胸膛,被权利和欲望挤压的思想,被事物的表象蒙蔽的双眼。有时在面对一只细小的昆虫,足让你无地自容。无论是它们的远见和聪明,都有一种震撼的力量。《昆虫记》第十九章,圆网蛛:一、结网捕鸟网是人类的一种巧妙而卑劣的手段。用网绳、小木桩和四根棍子,挂上两张土色的大网,一左一右放在一个光秃秃的空地上,便做成了一个捕鸟网。捕鸟者躲在灌木丛中,操纵着一根长绳,在适当的时刻,拉动这两张网,使它们像百叶窗似地突然合下来。
   在两张网之间放着媒鸟:小朱顶雀、燕子、翠雀、黄鹀、鹀和雪鹀。这些鸟儿听觉灵敏,听到老远处的同胞经过,便会立即发出啁啾的召唤声。这些媒鸟中有一种鸟儿特善于勾引。它跳跃着,拍动着翅膀,仿佛很自由的样子,实际上这个苦役犯是被一根细绳牢牢地系在木桩上的。如果它精疲力竭,因徒劳地企图飞走而陷入绝望了,这个苦役犯便会趴下躺着,拒绝执行勾引任务,可是捕鸟者躲在隐藏处不用挪动位子就可以使它重新活跃起来。一根长长的细绳拉动装在枢轴上的活动吊杆,小鸟被这鬼玩意儿掀动,飞起来,又掉下来;绳子每拉一下,它就飞一次。
   秋天的上午阳光和煦,捕鸟者在耐心等待。突然,笼子里一阵骚动。燕雀发出了一声声的召唤:“潘克!潘克!”空中有新伙伴来了。这些幼稚的家伙来到了,它们降落到危机四伏的空场地上。捕鸟者迅速地把绳子用力一拉,网闭合了,所有的鸟都被抓住了。人类的血管里流着猛兽的血。捕鸟者立即跑去进行屠杀,他用大拇指压迫囚虏的心脏,把它憋死,然后用绳子穿着它们的鼻孔,十二只一串地拿到市场上去卖。
   就那卑劣的手段而言,圆网蛛的网堪与捕鸟者的网相媲美。如果耐心地加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高度完美的蛛网的主要特点,蜘蛛的技巧甚至超过了人类……
   蛛网如一根电报线,传递着各种信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蜘蛛王能坐享收获,但欲望满眼,急功近利的人,连蜘蛛这种等待的耐心也没有。
   渔夫对修水河已经完全绝望了,在这个职业道德整体滑坡的境况里,个体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它只好长叹一声后把目光收回到了脚下,转向了乡村的古建筑,当村里人纷纷丢弃老屋,往镇上城里涌的时候,渔夫却花很少的钱把许多老宅买了下来。别人对于这些祖上留下的老宅视为烂贱之至的粪土,扔掉毫不足惜。渔夫只要看到那些雕梁画栋的老宅,他就双眼发亮,他觉得这才是民族的骄傲。上下几重的大屋,用砖头,用树木撑起,木板叠木板,小梁架大梁,流水、屋脊、采光、隔音、天井、回廊、东房、侧房、耳房、厢房,别有洞天。我总怀疑,现代都市版的包厢是否借鉴了古代厢房的某种寓意,让这个新词带着风尘古意,生发出一种暧昧的联想。
   古建筑是一个维系民族智慧的焦点,是民间能工巧匠集体思想的结晶,美学与力学的完美结合,无与伦比。河边一座古塔,在无数洪峰的冲击下,它巍然屹立,依靠三角形稳固的支点,坚如磐石,稳稳立于大地之上,飞鸟衔着种子,送上塔顶,一丛老藤生长着葱绿,张扬着生命的高度。古塔的旁边有一块水泥构筑的界碑,碑立起不久,大水便将其冲得无影无踪。一栋规模巨大的古宅,浑身上下不用一个铁钉,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完好地存留于天地之间。建筑是体现一个时代综合实力的产物,是人心的外化与物化。古人对于建筑是何等地用心良苦,何等地一丝不苟,全身心地投入,为了修造出传世的精品工程,他们心里明白,钱财的确如粪土。古语曰:做屋造船,朝夜不眠。每一个榫,每一根梁,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无论是砖匠、木匠,都有一种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古时并没有政府的质监部门,但是却很少出现豆腐渣工程,依靠的是民族的诚信和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从业修为来约束,没有一种打造精品的意识,一种甘于寂寞的心态,抛开利欲的胸怀,再好的手艺在偷工减料,以次称好,糊弄造假的黑幕中恐怕也建造不出传世的建筑。可见古人真正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宗旨深入了骨髓,如今的城镇,无论从南到北,大都是一些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建筑,有时雷同得就像电脑文件复制,让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一幢幢高楼大厦,一个个小区楼盘,带着没有个性的脸庞,在表现着城市的心态或姿态。一些腐败工程、豆腐渣工程更让人心惊肉跳,滋生的是一种人命关天杀命养命的罪恶,政府花巨资,完工时就是崭新的危桥、危房,光亮的外表真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古话。渔夫在江南某乡村见过一种土洋结合体,上海一些大款,有一种怀古情结,特地到民间寻访古宅门楼牌匾,于是一些住在典型徽派建筑中的人,毫不足惜地把祖宗留下的家业毁了,把门楼拆了,把窗子也拆了,高价买给上海富商,然后再用其中一小部分钱请人装上崭新的铝合金门窗,一个土洋结合的建筑怪胎诞生了!
   渔夫懂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苍山可以改变,但难恢复原状。历史是永远无法重来的过去式,就像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它只能存留于记忆中。青砖灰瓦的古宅,有过多少美妙的故事,渔夫用自己有限的财力,做了无限可能的事情,最有意义的事情。若干年后,当民间的百年老宅逐渐消失之时,别说城里的新生代,就是曾经世代居住在老宅中的老人和后代,也要排着队,路远迢迢地来他这儿参观游览,来此怀古叙旧,来此追忆往昔,用最新款的数码相机,留下家人和朋友的合影。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更要看他在做什么。书犹药也,可以医愚,熟读《昆虫记》的渔夫是这个时代的智者!人是物质与精神两栖的动物,作为物质载体的人,总有消亡的一天,而人所承载的精神,却永存不朽!人活着要有一种健康的精神状态,活出一种澄明境界。水向石边流出清,风从花里过来香,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喜读书的渔夫知晓书中自有黄金屋,懂得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不过一瞬之间,在这有限的光阴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正确的行为准则,人生的航向才不会偏离轨迹,凡夫俗子深陷于横流的欲物之中难以自拔,那是众多苍生无法抵达的境界。渔夫眼里已接近了那方圣景!

共 61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修水河边,一个靠打鱼为生的渔夫,却熟读了《昆虫记》,使他成为了一个智者。他虽然是个捕鱼者,却懂得保护河流的生态平衡,不捕幼鱼,放生怀孕的鱼,为的是细水长流,年年有鱼,人丁兴旺。多少年来,渔夫与河流,渔夫与鱼群都相安无事。可随着大批捕鱼者的入侵,随着他们在河边的肆意践踏,对鱼群的一网打尽,修水河几乎成了枯竭的河流,它哭诉,呜咽,向人类诉说着它的疼痛。这时,渔夫不再捕鱼了,而是对古房屋、古建筑感了兴趣。当有些人把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遗弃、变卖时,渔夫毫不犹豫地用自己有限的积蓄购买下来,因为,他懂得这些古建筑的厚重及文化根基的悠远。一本《昆虫记》,使渔夫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如何不为物所诱,不为己为悲,更使他懂得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种担当。这就是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区别。书,不但使人获得知识,也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有超前的意识,虚怀若谷的境界。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美文,立意厚重,语句凝练,描写细腻。作者通过对一个渔夫的描写,来呼吁人们注重个人修养,注重读书学习,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做一个利己,利民,利国的好公民。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40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03-23 15:50:33
  这篇文章说明,读书能改变人的一切!
   欣赏佳作,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7-04-07 10:22:1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