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工作好好干
有个工作好好干,否则,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说不过去。
工作着是幸福和快乐的。有工作的人,一旦到退休年龄离开岗位,就会感到无着无落,寂寞难捱。正因如此,不少人离岗后还要到单位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转一转;有些人家庭虽然富裕,但仍然坚持到社会上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图的就是这个乐趣,品尝工作着的幸福。对于这一点,不少在岗者因缺乏真情实感,尚无真正理解。
工作着既然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每一个在岗的人,就没有不爱岗敬业的丝毫理由。只有好好干,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与尊敬,才能不枉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也唯有好好干,才能将强劲的活力注入生命之中,并呈现勃勃生机。事实上,不少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英雄人物的产生,正是从“有个工作好好干”开始的,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有工作,甚至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却没有做到好好干。一是标准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二是拖着干。磨蹭干,干着看,干到哪里都是站。三是往外推。这不行,那不中,竟然想推个一干二净。四是讲价钱。颇有“不干正好,一干就多”的味道,即使是分内工作也争争讲讲。
上述之弊的产生,关键就在一个“比” 字。一位省长教育自己的儿子时曾说,待遇上同农民比,生活上同下岗职工比,作风上同解放军战士比。倘若大家果真如此,此类问题何愁不无影无踪。但若总是与落后分子比、与腐败者比,恐怕就不是有个工作能否好好干的问题了,而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有个工作好好干,这是愿望问题,热情问题,目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能否干好呢,则是能力和水平问题了。具有良好愿望者虽然不一定就能干好工作,但没有良好愿望的人,却是肯定不会干好的。至于,有个工作不“好好干”而“坏坏干”的,那就纯属“思想意识”问题了。极度扭曲的结果,必然居心叵测。此等人尽管为数不多,但也的确存在,况且,有的正“干”着哩。
作为平常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相当有限的。有个工作即使“好好干”,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也是很微不足道的。倘若没有达到“好好干”呢,论贡献可能更难以启齿了。而一旦“坏坏干”呢,显然无贡献可言,却是恶果大小的问题了。因为其行为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文革”中造就出一批“三种人”,即“打、砸、抢”者。那是阶段性的东西,今后固然不会产生。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若以“贡献”划分人,也有“三种人”,且永远成立。怎么划分呢?就是将一个人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所做的贡献作为被减数,将其在社会上的各种消费、索取作为减数,然后进行一下“有理数运算”,那么,差值若何?结果只能有三种: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也是广大百姓对公仆们的殷切期望。我以为,有益于人民的人,都一定是“大于零”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个工作好好干”。
我们生长在这样伟大的时代,和平的时代,活动在先烈们血汗洒遍的土地上,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弃努力,要学得更好,工作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今人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