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一句话”
有些时候,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对有的人所起的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影响其一生。
美籍华裔作家刘墉,曾在台湾一家电视公司主持过《分秒必争》栏目。那个节目,收视率非常高,而他在每次节目前的开场白,结集为后来的《萤窗小语》。
就说他的《萤窗小语》吧。当他拿着第一集的稿子,去见一位出版社负责人时,不料随手翻了几页,就斜着把稿子还给了他,笑着说:“这么小小一本,我们不感兴趣!”
他的笑,很有特点,刘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无奈,刘墉紧接着拿去给本电视公司的出版社,说:“这内容既然在公司播过,是否能由公司出版?”
对方的答复也好不了多少:“这么小的一本,你自己出吧!”
就是这一句“你自己出吧”,启迪了刘墉一本接一本地写,一本接一本地出,建立起了他对写作的信心,创作出更多的东西!仅《萤窗小语》,从1973年到1982年就连续出七集。
对你起作用的“一句话”,有时是“甜”的,有时是“苦”的,而有时则是中性的,你虽然觉得有道理,有益处,但觉不出较明显的是“甜”,是“酸”,是“苦”,是“辣”。像上面提到的“你自己出吧”,尽管算不上“甜”的,但肯定算不得“苦”的。不过有时,甚至往往“苦”的“一句话”的价值,并不低于“甜”的“一句话”。因为现实生活中,“甜的一句话”要比“苦的一句话”好出口,那“苦”的一句来得就必然更加珍贵了。
还以刘墉为例。当他的《点一盏心灯》写作到中途的时候,有位朋友来访,看了他写好的稿子说:“这些东西太软,缺乏吸引人的力量!”
听了这样的评论,刘墉的爱人说,那位朋友可能是嫉妒你的成绩而讲出酸葡萄的话。刘墉当时也有些不悦,但细细检讨之后,发现确实有许多篇可以改换写作角度,以造成更大的戏剧性和说服力,所以,将已写成的三十多篇全部抛弃重写。
刘墉听到的“这些东西太软,缺乏吸引人的力量!”这句话是“苦”的,但他接纳后的效益则很“甜”,不啻于上次听到的“你自己出吧”所带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使《点一盏心灯》成为畅销而且长销的作品”。
用好“一句话”,关键在于真正接纳“这一句话”,而不是虚心假意地接受,三心二意地接受。那“这一句话”的组合,可能是由酸、甜、苦、辣等元素,带着不同比重所构成的混合物。但不论怎么样,其自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就看我们能不能用好。
用好“一句话”的前提,是得有“这句话”。“这句话”的得来,就像作家写作的灵感一样,尽管有时突发而来,但实质是苦苦寻找使然。怎么就没听说过,不写作的人,也突然来了写作灵感了呢?不写作的人不寻找灵感,灵感也就不会前来“光顾”。这“一句话”也是这样,要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也在于苦苦寻找,不找,可能就永远没有,尽管有时它与你擦身而过。
还以写作为例。很早,我就开始练习写杂文,但对写作要领尽管多次琢磨,仍然格格不入。一次去哈尔滨市到《党的生活》杂志社送稿,有幸在编辑郭庆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拜见《黑龙江日报》副刊编辑、著名杂文作家丹赤。在从南岗去道里的路途中,庆晨老师似乎于无意中讲了这样一句话:“抓住一件事,围绕一件事,进行深入地分析、挖掘,写透。”这一句话,似乎随意而来,其实正是我所苦苦寻找的。此话讲于1989年10月,尽管已过去18年光阴,但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它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了“这句话”,还得在用好上下功夫。尤其对某些中性的“一句话”,用在正面则有积极作用,用在反面则具有破坏作用。如“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就是中性的,若正向使用,可为民造福;若负向使用,肯定为己谋私。前者属于“用好”,后者属于“用坏”了。其实,从某些人交代得知,不少腐败分子的变坏,也正是从不健康的“一句话”开始的。这样说似乎扯远了,但事实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