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花”与“刺”谈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孪生姑娘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玫瑰园。玩过一阵后,母亲问及各自的感受。
一个姑娘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另一个姑娘说:“玫瑰园真好玩,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两位姑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后,都等着母亲肯定自己的说法,而指出对方的说法是错误的。然而——
母亲说:“姑娘们,你们都说得很对。”
故事到这里已经没有了下文。然而,两位姑娘完全相反的回答,为什么同时得到了母亲的赞赏呢?却值得我们深思。
孪生姑娘的母亲是一位高明的母亲,更是一位高明的教育者。她深知观察的重要作用,所以,她带她们去了玫瑰园。待“玩过一阵后”,姑娘们经过了认真的观察,对园里的玫瑰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才“问及各自的感受”。这时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一个姑娘认为“玫瑰园是坏地方”,另一个则认为“玫瑰园真好玩”。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答案呢?原来,由于两个姑娘的观察重点不同,一个的重点在“刺”上,自然会认为“坏”;另一个的重点在“花”上,因而会认为“好”。孪生姑娘的回答,都是观察后个体对玫瑰园这个地方的感受,是有实践经验做基础的,并且各自都有充分的理由。因此,母亲对她们的回答都做了肯定和赞许。
在这则故事中,如果说,母亲是一位高明的引导者,那么,孪生姑娘就称得上是生活的有心人了。如果母亲不带她们去玫瑰园,她们根本不知道这里的“好”与“坏”。而去了玫瑰园,她们如果不细心观察玫瑰的“花”与“刺”,同样也不会作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和“玫瑰园真好玩”的回答。可见,细心观察是她们准确作答的关键。
然而,我们的孩子呢,在观察事物时,疏忽大意,走马观花,往往是“花”和“刺”一起抓,要么写起作文没了重点,要么动起笔来不讲顺序,不能像故事里的孪生姑娘那样,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出来。我们也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孩子们,习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却没想过,我们何曾给过他们一个“玫瑰园”,何曾让他们真切地看到那玫瑰的“花”与“刺”?
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向这位母亲学习,成为更高明的教育者,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会观察的孩子,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