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春华秋实,檏态素白

编辑推荐 春华秋实,檏态素白


作者:道法呼吸 白丁,5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4发表时间:2017-03-25 07:50:04

春华秋实,檏态素白 《老子》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智,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以下为逐句注解及心得。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译文:断绝、抛弃所谓无事不通的圣智之下的智巧,就会利民百倍。
   注:《说文解字》曰:圣,通也。无所不通之意。故译文如是。像某国的领袖,据其报道,打手枪都要所谓的“指导”,就是老子深恶痛绝的“圣”。这种“圣智”,摧残、戕害了民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国家“万马齐喑”。
   《庄子•外篇•胠箧(qū•qiè)》里,有个反面形象之智,即盗贼之智。从中也可看出,所谓的圣智,也是民的大敌。庄子之文大意如下:
   盗跖的门徒问盗跖:“强盗也有道吗?”盗跖说:“哪一行都有道!能辨别其家中有何财物,就是圣;冲锋在前,就是勇;事毕而断后,叫义;分赃平均,是仁;预知能否成功,就是智。没有这五条,而能成为大盗的,天底下还没有。”
   于是庄子叹道: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言下之意,盗有了圣人之智而成为大盗,那么,民不就更加遭殃了么?!
   无论正面之圣智,还是反面之圣智,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欲。于是,老子“绝圣弃智”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译文:断绝、抛弃有标准的仁与义,效法天地视万物皆刍狗之道与义,民就能重新回归孝顺与慈爱。
   绝巧弃智,盗贼无有。
   译文:断绝、抛弃巧智之下的才能与机巧,就没有盗贼。
   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译文:用圣智、仁义、巧智这三样东西“装潢、打扮”天下,都不足以治国,所以,要使得民心有所依附与归顺“道”才行,那就是:见白就应该想到洁白无欲的朴态,对身外之物、之名,尽量要少思少欲才行啊。
   心得:老庄这里的圣人之道,不是老子眼里真正的圣人之道。老子与庄子在本章里的圣人,只是表象的圣人,是有“欲”的圣人,于是,强调“德仁义礼智”了。老子眼里真正的圣人:是为而不争之人。即无欲才是根本之道。
   朴者,木皮也,檏者,木素也。后来檏朴合并为朴。因檏喻道,故本译注保留“檏”。老子喜檏,故告诫:见素抱檏。檏,剥开树皮后,洁白的木质本色。无论树木多么枝繁叶茂,多么落英缤纷,木质都不为所动,本色如一。以此象征无欲无为,再贴切不过的了。忽然想起《爱莲说》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不也是“檏”一样的么?
   于是,《淤泥颂》如下:
   世人独誉莲而厌淤泥:“出淤泥而不染”。“染者”,说不完莲之风流,道不尽泥之龌龊。莲之美其犹天成欤?吸淤泥之精华,纳淤泥之灵气,修婀娜之风姿,集百宠于一身,人胡独忘淤泥之功兮?咸谓狗眼之猥琐,然人甚之而不自知也!华服于市,犬媚之顺之;蓬头微服,犬吠之欲啮。其状与人独爱莲异乎?湛之水底,与世无争;贡之其精,纳世之污;韬光养晦,功成不居。有莲之淤泥其贤德之品无以复加也。

共 12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作者针对《老子》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智,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用圣智、仁义、巧智这三样东西“装潢、打扮”天下,都不足以治国,所以,要使得民心有所依附与归顺“道”才行,那就是:见白就应该想到洁白无欲的朴态,对身外之物、之名,尽量要少思少欲才行啊。见解独到,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3-25 09:06:18
  《道德经》本名《老子》。通观《老子》,文笔似行云流水,思绪如天马行空。习常场景描述与心得感想交叉,修身齐家与治国理念齐飞。《道德经》之名,以为有违老子本意的。对于“道德仁义礼”,第三十八章这样描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眼里,“道”为纲,纲举目张。的确,打坐习常之时,无欲无为。此时,哪里需要什么德仁义礼呢?!德仁义礼对无欲无为之打坐习常之人又有什么约束呢?所以,后世之名《道德经》,或犬儒所为,或惑儒傻为,总之,非老子之本意也!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25 10:27:25
  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