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贬官与隐者

编辑推荐 贬官与隐者


作者:车路河 布衣,17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75发表时间:2017-03-25 08:38:22

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贬官,一是隐者。
   翻开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和古诗章节,那些文章和诗词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贬官。
   隋唐以来,贬官们都参加过科举,能在科举考试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凭的是笔下文章。他们的文学修养毋庸置疑。
   被贬之后,他们一路走,一路望,一路想,一路写,寄情山水,愤懑、委屈、惆怅、凄凉、凄凉,这些情绪促使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把心得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今天能读到那么精彩的文章。
   如果没被贬官,这些大文豪一直在自己原来的官位上安然度日,恐怕今天我们就无法读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笆行》这些千古名篇了,那样中国文学史会无趣很多。
   这些贬官除了文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滋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我们能读到诗人被贬的苦闷,但我们看不到一丝绝望的影子,一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令人精神一振。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令人肃然起敬。
   韩愈“其真不知马也”道尽天下无数怀才不遇的读书人的心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至今读来仍然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
   贬官们既是文学家又是实干型官员,是官员就要参与国家大事,他们被贬的原因大都是参与改革或上书针砭时弊,与个人品格无关。
   柳宗元与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被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被贬;王安石因推行政治改革而被罢相;苏轼最冤枉,一撮小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诬陷他攻击朝政,逮捕下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些人贬官的原因各异,但是他们的人格和道德没有污点。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后,王安石积极营救。王安石被撤职后,司马光上台废除所有的变法条例,苏轼反对司马光一刀切,要求保留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生的内容。王安石死后,门厅冷清,司马光上书朝廷要求给予王安石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司马光死后,苏轼亲自书写《司马温公神道碑》,给予司马光极高的评价。
   政敌之间,互相赏识,我坚决反对你的政见,可我推崇你的人品。这样的故事,至今想来,还令人倍感温暖。从古到今,政敌之间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事例比比皆是。
   宋仁宗嘉祐三年,21岁的苏轼参加殿试,阅卷老师欧阳修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后,觉得这篇文章出自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手笔,实在不好意思判为第一,可又实在找不出比它更好的文章,只好把《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另一篇文章并列第二,第一名空缺。拆开试卷才明白《刑赏忠厚之至论》是一个名叫苏轼的年轻人写的,他是事实上的状元,另一个第二名就是欧阳修的高足曾巩。虽说是阴差阳错,但欧阳修的人品真的没话说!
   苏轼没有因此怨恨欧阳修,反而为欧阳修的人品折服,二人成为忘年交,师生情谊伴随他们一生。欧阳修去世多年后,苏轼怀念自己的恩师,写了一首《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我觉得这句话用在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司马光身上再合适不过。
   海口五公祠有一副对联:“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纪念李纲等五位被贬海南的唐宋名臣。有奇缘的又何止是琼崖人士,贬官们被降职远调到地方之后,他们发挥政治才干积极担负起地方官员的职责。
   腾子京被贬巴陵郡后,“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治才干可见一斑。
   柳宗元先被贬到江西永州,后被贬到广西柳州,在柳州他积极办学,修建寺庙,种树挖井,柳宗元死后,有人修建了“柳侯祠”。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内,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熙宁十年四月(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不久黄河泛滥,徐州危在旦夕,苏轼亲临抗洪前线在城墙上搭帐篷住了45天,洪水退去之后,他上奏朝廷请求筑 大坝预防洪灾,并在大坝上建了十丈高的楼台,取名“黄楼”。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太守。第二年,杭州暴雨成灾,人民饥寒交迫。苏轼连续上表,请求朝廷拨款救灾。元祐七年,苏轼调任扬州,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农民积欠。
   年近花甲的苏轼被贬到惠州,没有一点实权,好在他的姐夫在此任地方长官,苏轼通过姐夫,实施自己的构想,在惠州修建两座大桥,造福当地百姓。
   政治上的失意,给富有才华的文人赋予凝重而深刻的影响,对苏轼来说更是如此,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随着他一次次被贬,走向成熟。年轻时的苏轼书法追求飘逸,被贬黄州之后,他一改往日的书风,变得平实庄重。《梅花诗贴》《前赤壁赋》就是他黄州时期的书法作品。谪居黄州五年成了苏轼书法艺术的分水岭,他创造性的将书法提高到书写生命情绪的层次。
   司马光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强烈反对变法,上书请求放外任,主动请求贬官。从此居住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别说司马光在洛阳没有政绩,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他对中国历史最伟大的贡献,300万字的巨著,历时19年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贬官们个人仕途上的不幸,恰恰是中国艺术史的大幸,如果没有大批贬官,中国艺术史的天空会黯淡得多。
   中国失意文人中还有一大类是隐者,其中一拨人是由仕途归隐,比如吴均、陶渊明。
   吴均是因为写了《齐春秋》这部书,被梁武帝焚稿免职,从此归隐。陶渊明先后几次入仕,最后在彭泽县令任上,辞官归隐。
   有人说这些隐者是因为官场黑暗,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才归隐山林的。我想问问:中国哪朝哪代官场不黑暗?他们又为百姓留下哪些福祉?
   当然,我不因此就否定他们文学上的成就。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还有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至今还在传诵。
   还有一拨人是真正的隐者,他们或有名或无名,在朝代更替时,尤其是元朝取代宋朝以及清朝取代明朝时,这类隐者大量涌现。忽必烈曾下令“访遗贤于江南”,康熙曾开“博学鸿儒科”,其目的都是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安定人心。有一部分人,选择走出山林,登上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孟頫。还有很多人面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为所动,比如说顾炎武、黄宗羲等。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们当得起这句话。想起他们我就想起另一句话: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有气节的。
   虽然在今天看来,蒙古族和满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当时的历史来看问题。
   贬官文化和隐者文化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历史现象,我们通过诗词和文章走进贬官和隐者的内心深处,也就走进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处。

共 28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奇特现象——贬官文化,写出了这些贬官们的感人之处。首先,他们被贬官,不是因为个人品德原因,都是因为参与或者反对改革所致,是政见不同所致;第二,他们虽然与政敌政见不同,但是,对政敌的个人品德,该赞颂的不惜笔墨赞颂,这种胸襟是感人的;第三,他们在贬官路上和贬官地,努力思考,努力为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文学艺术遗产,还有感人的思想和精神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文章语言流畅,行文自然,内容丰富详实,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25 22:43:48
  这篇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贬谪人员,揭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展示他们不屈的人生,揭示他们为后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角度是新颖的,值得学习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