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能否没有雨
打小,爷爷死了之后,清明节前听到大人说的最多一句话,是“要上坟了”。爹妈陆续走了以后,我对自己说,要上坟了,因为我唯一的孩子,不在身边。
许多人一生,都会做同一件事情,送走故人,然后是年复一年的过清明节,而清明节前的雨水,也时常伴随着伤心的泪,如约来了,完成着两个使命:让伤心的泪更加奔洒,又让伤心的人儿看到希望——桃红柳绿的春天,真真切切,全拜它所滋润。
但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活人如此年复一年的做,意义何在?人们总对故人说:你已经活在我心中。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换了个存在空间罢了。既然都还活在心中,那么在心中祭奠悼念,不就完了?我会感到匪夷所思,继续寻找答案。
慢慢的我总算是明白点了,人心隔着肚皮,谁看得见想些什么?为了做给别人看,所以要从心里走出来,上山祭扫,悲伤哀号,这一切都是要让别人看到的心事,也只有被看到了,才不会被人误会,才会心安理得。
清明时节雨纷纷,本来也是个自然规律,到这个时候,它就该来,哪怕你大胆改了节气,不叫它清明节了,它还是要来。可是因为添加了许多文人情怀进去之后,雨纷纷的清明好像就被粘上了人的哀思,于是行人断肠魂这样的写照,就获得了最合理的铺垫,尽管这不是信之,可自古以来,到底又有几人说这不对呢?而习惯了,大家便都照样服从,服从的结果是清明的雨纷纷被认定就是个悲氛了。
我更相信那种悲思不是教清明的雨纷纷催来,想必是应了“离别了,才知道珍惜和拥有”的谶语。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母亲健在时我烦她爱唠叨,或者老生毛病给添麻烦,她长辞之后就只念她的好,种种都会时刻浮现于脑海,尤其在上坟的时候。我还会用那句“子欲孝而亲不待”来责备自己的内心,惋惜母亲过早离去。凡此心情和念头,都指向长辞和珍惜的因果,多想了,便有悲从中来,所以,这不是雨纷纷渲染之功。
刚开始那几年上坟,我还悲切生泪,像个依恋母亲得不行的孩子,可后来我却像来例行公事,焚烧和叩头完毕了,就很平静的离开,因为我发现亲人走去长远之后,缅怀心也会逐渐淡化,何况过了清明,你还有太多的压力要去面对和解决,几乎再也腾不出那种工夫来。
所以人说与其死了对他们多么表示悲伤,不如活着时对他们好些,毕竟人活的是个过程,一死百了,身后再怎么隆重对待,他们在那边又不知道,会有什么用呢?太多的雨和太多的泪就算真像诗人说的那样是悲,可在那草木葳蕤的荒山野地,活人还不都是瞬间的表演者?
活着真比死了好,而没有雨水的清明,可能也比雨纷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