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消失的铁匠铺(征文·散文)
前段时间回到家乡,看到83岁的杨七爷病了,病得不轻,远近村庄的人都来看望他。
杨七爷能有如此好的人缘,因为他是铁匠,他的铁匠手艺是祖传的,他家世代以打铁为生。如今,方圆几十里仅剩他一个铁匠。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时,杨七爷的铁匠铺还很红火,那时物资紧缺,谁家需要锄头、镰刀、菜刀,甚至姑娘的一把绣花剪刀,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都能打制出来,而且比市场价低,锋利耐用。所以,附近村庄的人们都很感激这位老铁匠。
上世纪70年代时,我还是个孩子,我曾去过杨七爷的铁匠铺。铺子不大,约有30平方米,里面有烧铁的大火炉、风箱、冷却用的盛满水的大水缸、铁砧和各式各样用来打铁的铁锤以及长短不一的夹铁钳等,除此之外,就是房屋角落里堆积着直达屋顶的铁料。
那时候,铁匠铺里“咚!咚!咚”的声音一声响过一声,杨七爷一手拿着长钳夹着烧得红彤彤的铁块放在打铁台上,一手轮起铁锤一锤锤用力砸下去,火红的铁器在杨七爷的大锤下火星四溅。就这样,一件件美妙绝伦的农家用具在杨七爷的铁锤下就打制出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杨七爷的打铁铺开始冷清下来。那时的杨七爷常常叹惜说:“‘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个苦力活,挣的是辛苦钱。都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可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呀。”于是,杨七爷果断决定,让三个儿子放弃学习打铁这门手艺去干别的,只有农闲时他一人守在铁匠铺里,有人来求,他便打一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科技迅猛发展,加之改革开放,杨七爷的铁匠铺引进了电力气锤,打铁时大大节省了力气,而且很出活。由于他打制的农具物美价廉,所以,他的铁匠铺再次红火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如今,杨七爷老了,他打不动了。现在的农民都很富有,各村许多人家都买了现代化的收割机和农耕的拖拉机等,就是家里没有锄头,拖拉机耕地照样能将地翻得又深又好。于是,杨七爷的铁匠铺彻底歇业了。
重病在身的杨七爷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三个儿子说着:“打铁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我对不起祖先,这手艺在我这辈儿没传下去……听祖先说,打铁,从战国时就有了,至今2000多年历史了,时代变了,这手艺不需要了。”
其实,杨七爷的三个儿子没有继承杨七爷的手艺都生活得很好,大儿子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二儿子做生意发了,三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日子一个比一个过得好。但他们对父亲弥留之际所说的话都感觉到心痛和心酸,因为,打铁必定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不久,杨七爷走了,他留下的那个打铁铺也因年久失修在一场大雨后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