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急躁”
依照传统观念,大家对“急躁”一词的印象肯定不怎么美好。记得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似乎是在“干部考察卡片”上,当然,那是作为“不足之处”,才登上大雅之堂的。
也许是历史在发展,岁月在变化的关系,近两年中的不知哪一天,对“急躁”二字的态度,本人似乎有所改变,直至有时竟然为其“辩护”,替其说话。
何谓“急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分别来看。
先看其一:“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譬如:“一听说事情办糟了,他就急躁起来。”
我以为,“激动不安”得好不好,这需看“激动”与“不安”的内容所在。倘若遇到的事情是工作之事,事业之事,正经之事,而又因为或计划上的问题,或协调上的问题,或推进上的问题,并未达到满意效果,致使自己感到不称心的话,那么,这种“激动不安”就显得可贵,再“马上”起来,就更十分难得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公仆”们,即便遇到了很不称心的事,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房子着火了好象都不着急,没事似的,“稳健”得很。前几日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中,就看到典型的一例。一小型煤窑里发生瓦斯爆炸,丧生二十多人。酿成这样的责任事故,作为有关领导们,总该算得上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吧。可矿领导和上一级的主管部门,却不是“激动不安”,而是“很不‘激动不安’”,“很安”。也就是说,“很不急躁”。在对上的事故情况报表中,只是“稳健”地说死了四五个人,大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意。当然,在国家和省里派来调查组及群众举报的巨大压力下,才不得不说出实情,讲出真话。试问,这样的“不急躁”,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再看其二:“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开始行动。”
按照老眼光,旧框框,这就是“冒进”。然而,处于当今的时代,竞争的岁月,时时、事事都要四平八稳地去运作,行吗?小平同志的那句名言,叫“摸着石头过河”,就十分富有挑战的味道,强调了极强的探索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运作前的准备是必要的,但运行中的随机性调整、随机性准备,是永远不会停息的,也只能在运行中去发现、去完成;而不启动、不运行、不奋起,就永远发现不了问题,调整不了状态,完成不了事业。我想,敢打敢冲,敢闯敢冒,也是处于新时代的每位奋进之士所应有的态度。
如果有谁问:“急躁好不好?”我恐怕踌躇再三,才能作答。而作答的内容,基本如上,这与某些人的解释可能大相径庭。
说实的,在近些年的工作中,无论对上、对内、对下,真想看到点“急躁”的表现,然而却少了,或者说很难了,久违了。该急躁的地方,该急躁的环节,该急躁的事情,似乎某些人正有意地躲避,却以更加“稳健”的态度相对待。
而某些“不急躁”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导岗位上,也不是“不急躁”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了,尽管自己的考核评语上没有“急躁”的毛病,甚至已经“不急躁”了大半辈子,但仍然工作平平,业绩平平,在位多年,山河未改,面貌依旧。
十分可悲的是,某些自以为谦和有度、“稳健”有余者,他们常以“急躁”之病施加于人,苛求于他,以显自己之成熟与可用。当实在找不出别的缺点时,往往还要用“有时有点急躁”敷衍塞责,应付一下。事实上,“有时”,就不是经常,而且还要看是“什么时候”;“有点”,本来就很不大。倘若“时候”对,“有点”急躁是算不得什么毛病的。只要不是“经常地有很大急躁情绪”,就可以这样认为,人家还是大有分寸的,很可能是强烈的责任感使然。
珍贵的火花,不可视为妖焰,进而泯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