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活着,无可选择(随笔)
很多时候,人们穷极无聊时,会去讨论一个话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还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高大上的命题,涉及到生命的意义甚至哲学层次,其实,真没那么深奥,生下来,你就得想办法活着,就这么简单。
人的出生是最不由己的事,是否要生下来,生在什么年代什么家庭,这都由不得自己。而一旦来到这个世界,无论社会平安还是动荡,无论家境富有还是贫穷,你都要想办法活下去。为了活下去,就要为衣食住行这最简单的生命需求而奔波,于是,苦难和幸福就会伴随你一生。
现代作家余华先生的长篇小说《活着》通过福贵之口,讲述了一个老人历经磨难的一生。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典型的浪荡公子,上不孝父母,下不怜妻女,不读圣贤,不事农桑,每日就愿意到城里鬼混,钻进妓院十天半个月不回家,而且嗜赌成性,最终钻进人家设好的圈套,赌光了家业,最后落得个一贫如洗的境地才开始醒悟。但是,真正的厄运也从此开始了。首先是老迈的父亲因家庭突遭变故,身体状况日渐衰弱,不幸从粪缸上摔倒而亡;接着,母亲又积劳成疾,不得已,福贵拿着妻子家珍从城里娘家带来的银元前去求医问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充当炮灰,后被解放军俘虏,被释放,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患病变成了哑巴。
即便如此,厄运仍然不放过这个苦命人,家珍又莫名其妙地患上了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学校为救县长夫人组织学生献血,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被蹩脚护士抽血过多而亡;聋哑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不幸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生生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安宁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其实,浪子福贵醒悟之后的要求并不太高,他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过上稳定的日子就足矣,虽然,他的祖先曾经的家产相当于一头牛,到了他父亲手里变成了一只羊、一只鹅,到福贵手里又变成了一只鸡,最后一无所有,但是浪子回头金不换,醒悟了的福贵不怕辛苦不怕艰难,只要一家人平安稳定就知足,可是老天不公,命运一次次捉弄他,将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夺走,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不得不与同样是年老体衰的老牛相依为命……
就是这样,福贵老人依然很乐观,他用“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来哄骗老牛勤奋工作,其实也是在鼓励自己顽强地活下去,不如此,又能怎样呢?厄运和灾难已将他折磨的彻底麻木,他已经无所畏惧了,剩下的就是,只要活着,就得耕地……
小说的另一个意义在于通过艺术手段和人物的经历再现了中国六十几年农村的历史现实,那个时段的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在小说中都有体现,这应该是小说不可忽略的看点,如果说《活着》是一部朴素而真实的史诗也不为过,但是它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刻意地叙述历史,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命运再现那一段历史,再现了那一段历史给中国农民带来的苦难。
活着艰难,但必须要活下去。
活着美好,就要努力为美好生活去奋斗。
如果能感悟出这两点,作者就没白写,读者就没白读。
小说叙述语言朴素甚至近乎直白,没有刻意追求什么艺术手法,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作者高明和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