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起“创新”的风帆
研读十六大报告,颇觉“新”风拂面来,化雨润心扉。
“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想,这“四新”,既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总要求,也是确保各项任务完成的关键所在。每学于此,倍感亲切,深被新的目标所鼓舞,很为新的要求而振奋。
就领导者个人来说,“四新”在岗位工作中体现得如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就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而言,“四新”在整体工作中落实得怎样,则主要取决于集体创新素质的高低。因此说,创新是“四新”之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器。
创新,是对过去的取舍,对现在的不满足,对未来的设计。其实,我们党的集体本身,就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创新,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理论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党历史上完成的第三次理论创新,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创新,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如何运用其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就必须进一步肩负创新使命,扬起“创新”的风帆。
创新是开拓者的行动,要扬起“创新”的风帆,就须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现在看,有些人嘴上讲创新,纸上写创新,会上提创新,表示要创新,但仍然是“嘴行千里,屁股未起”。究其原因,就是探索意识不强,将创新只当成了别人的事,与己无关。今后,要加强这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就是探索意识强不强,创新力度够不够,是评价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砝码”。对那些视野狭小、观念陈旧、老守田园者,必须赶紧撤椅子、挪位子。
创新是超越者的行动,要扬起“创新”的风帆,就须有过硬的攻坚本领。创新成果的产出,以过硬的攻坚本领为支撑。本领决定创造力,决定创新的程度、力度、高度。一个人若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攻坚本领,就根本得不到创新成果。因此,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限时读书”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每年都要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学得深一些、精一些,做到及时“充电”。在实践方面,要鼓励大家依据自身优势,选准自己创新的突破点,求教于士,问计于民,不惧于难。只要肯于钻研,勤于实践,不懈攻关,定能品尝到创新的甘露。
创新是勇敢者的行动,要扬起“创新”的风帆,就须有高尚的无畏气概。创新就是超越别人,创新就是超越自我。畏首畏尾创不了新,谨小慎微创不了新,求全责备更创不了新。正确的做法是,只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加速致富奔小康,群众满意、高兴、拥护,就要以高尚的大无畏气概去对待,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改。以改革求创新,以创新促改革、谋发展。现在我们有些人不敢创新,怕担责任,怕落埋怨,对别人的创新行为不但不支持,反而说三道四,妄加评论,甚至釜底抽薪。这与时代大潮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今后要多做这部分人的转化工作,从而使他们由创新的旁观者变为创新的实干家,由创新的落伍者变成创新的促进派。
创新是艰难的,但正因艰难我们才去创新,因为创新能使我们党永葆生机。
创新是艰苦的,但正因艰苦我们才去创新,因为创新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兴旺发达。
创新是艰辛的,但正因艰辛我们才去创新,因为创新能使我们广大人民心花怒放。
创新是艰巨的,但正因艰巨我们才去创新,因为创新能使我们国人的智慧变成理想的翅膀。
创新是艰险的,但正因艰险我们才去创新,因为创新能使我们充满前行的力量。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弃旧图新,吐故纳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创造新生活,达到新境地。报告顺应民意,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出的宏伟蓝图,这就是我们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的新生活、达到的新境地。而其逐步实现,当然须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做保障。
过去,我们为了创新曾付出过代价,甚至流血牺牲,将来为了创新可能还会遇到沟沟坎坎,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创新。须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尽管期间有过波折,但终究是前行中的磕磕绊绊、风风雨雨。让我们扬起“创新”的风帆,携手并肩,在奔向理想彼岸的征程上,披波斩浪、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