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小窗口里看大千(征文·杂文随笔)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写记叙文的越来越少,写议论文的越来越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材遇上了问题:不能发现鲜活而丰富的生活素材,记叙文没法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我们的学生们就纷纷转向议论文,中心论点加上几组论据,说道一番,议论文就成了。记叙文选材,成了不少同学的短板了。
写人记事,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材料选好了,文章的血肉齐备了,文章也就算大功将成了。记叙文选材,宜于关注一些小细节,因为我们身边大抵是一些平凡人、平凡事。我们的在校学生们,较多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业上,难有余暇知道窗外大事。所以,指导他们写记叙文,就应该从实际出发,要求他们关注身边小事,小窗口里看大千世界,从小细节里去选材。
写记叙文,在选材上易犯两个毛病:虚假,老套。记叙文选材上有常用的“五个一”:雨天里的一把伞(忘带雨具,他人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突发疾病,贵人救急)、缺席后的一堂课(卧病在床,有人补课)、失败后的一番话(失意沮丧,高人劝导)、暗夜里的一盏灯(孤灯相伴,老师加班)。“五个一”,帮了多少学生的忙啊!但这样的文章既害苦了作者,也害苦了读者。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细小而生动的写作素材可用,哪里用得着总是去虚构材料,总是去使用老套的材料呢?
记叙文选材宜于小窗口里看大世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件礼物,一片云朵,一只昆虫……每一个节点,都能够激起我们心中的浪花,都能够成为我们文章的好素材。这些素材,都比我们挖空心思去虚构、去套用的材料要好。撇开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去写作,无异于舍本逐末。
厨房里,妈妈为无钱买菜而黯然;烟头旁,爸爸为工钱被拖欠而焦虑;奶奶把仅有的几个零花钱递给了我去上学;爷爷流着泪嘱咐我学校里不要舍不得花费……这里头,每一个细节,都藏着穷孩子求学的艰辛啊!选材选到细节上,选材关就容易过了。
记叙文选材宜于小窗口里见大感动。雨地里的飞虫,旱地里的庄稼;菜市里的农民,闹市中的小贩;甩卖商品的商家,寒风中杂耍的卖艺人……当你驻足静观,你会获得丰富的思考。这些,都是写作记叙文的好材料,也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撷取。
花儿零落成泥,护花依旧;比赛奖牌无缘,梦想依旧;创业重重受阻,改变命运的雄心依旧……这里头,每一个细节,都藏着非凡的精神火种,都藏着能够让我们深入挖掘的天地。到细节里去选材,选材就变得举重若轻了。
小窗口里看生活,生活就是多姿多彩的。手上的茧,脸上的纹,头发里的光泽,步子中的平衡,草帽里的太阳印记……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啊!星空下数星星,差点儿数进了萤火虫;菜地里除野草,差点儿拔掉了小秧苗;预售火车票,
差点儿错找了零……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引起我们对生活的丰富联想。在细节里去发现,生活就很有滋味;在细节里去选材,写作就很容易把握。
选材好比打开窗,推开一扇窗,就能流淌过来更多的阳光。善于到小窗前去寻找,你的素材源泉就汩汩不断。
时下,留守儿童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们,他们的生活异常孤苦、艰难,有的孩子好几年没有见到打工在外的爸爸妈妈了,有的孩子旧书包都快不能装书本了,有的孩子鞋子露出了脚趾头还没有新鞋子来换。有一位前来采访的人看到了一幅孩子的画,那是铅笔画的几棵竹。采访的人问,竹子是绿色的,为什么没有用绿色的笔画竹子;作画的孩子说舍不得买那绿彩的笔,那得花两块钱呢……
这里头,每一个细节,都是表现留守儿童苦难生活很好的选材对象。我们怎么能够放下这么生动活泼的材料去写作呢!
选材,是写作记叙文的关键性环节。我们要在选材上多琢磨,选材上不犯虚套、老套的错。任何夸大虚构功能,惯用老套材料的做法,都会给我们的文章留下败笔。在新鲜的生活中去发现细节之美,在平凡的日子里去发掘细节的魅力,我们的素材会越来越丰富。从小窗口里看大千,世界越看越好看;透过小窗口去选材,记叙文就会越写越轻巧,越写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