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六字碑”的传奇(征文·散文) ——电视纪录片《六字丰碑铸楷模》拍摄散记
缘起
六字碑的故事是一个传奇。知道的人已经为数不少。而据说,最近有了新的发现,更多的成果也出来了。在山东枣庄市中区,六字碑的主人王鼎铭的墓碑残石,发现于其陵墓附近的一座大桥上,该桥始建于文革时期。媒体闻讯后蜂拥而至,专家们则一致表示,这些墓碑残石,记载了一段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对王鼎铭研究将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因为领受了摄制这位老先生电视纪录片的任务,就开始了新的一轮寻访。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也是一次感受的过程。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文字,或许有裨益于将来。
寻访
2013年的夏天,是个酷热的季节。我不知第几次来到山东。山东是昔日的齐鲁大地,这儿曾经风云四起,英才辈出,既是孔孟之道的发祥地,也是现代史上的一块红土地。而枣庄,因为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捷,名扬四海的铁道游击队故事等等,它因此有“中国红色经典城市”的美称。
采访任务多,很辛苦,也有大的收获。第二天,就看到了遐迩闻名的“六字碑”。那原本是一块普通的石碑,甚至连原件也没有了。可是,风雨没能剥蚀它,时光更没有湮没它。那石碑上只是镌刻有“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背后有一个人的故事,牵动了山东枣庄与湖南新田两地人的心。一出名叫《六字碑》的柳琴戏,也说的是这个故事,因为参加喜迎十八大,相约第十届国家艺术节的展播并获奖,似乎已蜚声海内。
而我,即将要用现代的电视影像技术手段去再现它。我就这样与“六字碑”不期而遇了。隔了180年的沧桑巨变,从过去的大清王朝到如今,我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它,感受着它。那种深刻,温润,沁人心脾,不能拂离。
太阳的光芒如千万道金线从树叶间投射到疾驰的车窗玻璃上,细碎而恍惚。我被王淑华董事长车载到了这一片墓园。墓园新近再次做了修缮,在市中区西王庄乡赵庄村的北边,四周松柏长青而掩映着,围绕着几处坟茔。其中最东首墓的主人就是王鼎铭老先生,另外两座,则分别是其母亲和妻子的。当然,吸引我来的,还是王老先生。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人物传记组副组长李治亭曾说,“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字,可以说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价值,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取向。
果然就见到了墓园南侧一块巨大的“六字碑”,上面有老先生的名讳与六字名言。在现场,王鼎铭第7代孙王淑华挨个地介绍生平事迹与有关碑文的内容与细节,大家一直在默默静听,并情不自禁地向墓碑鞠躬致敬。
在枣庄,如今有“一庄一人一队”的说法。“一庄”是指古城台儿庄,“一人”是指王鼎铭,“一队”是指铁道游击队。这“一庄一人一队”,都是枣庄市的财富,枣庄人妇孺皆知,无时忽忘。
事迹
王鼎铭,山东峄县郭里集,即今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人,他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6岁开蒙,15岁入府学,21岁升国子监为贡生,后因两次会试不第,转而治家经商,家资渐厚。因为乐于助人,颇有口碑。59岁那年,王鼎铭经推荐启用,远赴湖南新田任知县。他关心民苦,急民所需,革故鼎新,鼓励农桑,注重教化,使新田面貌为之大改观,可谓政绩卓著。道光十二年,因为瑶民起事遇害,时年61岁。
王鼎铭以身殉职后,道光皇帝连下四道圣旨,称赞他“学通载籍,文武兼备。珥笔生华,会赋窈窕之章;金戈凝霜,堪作干城之寄”。瑶民起事首领了解到他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后,也颇为后悔。新田的百姓感王鼎铭生前之恩德,修建王公祠,每当忌日祭奠成俗,延续至今。直到1937年,新田乡绅还在王公祠里为他进行隆重的公祭。而“天理·国法·人情”的六字碑精神,对新田官民的启发、教育与感动,也一直延续下来。培养与勉励着一代代新田人。
那么,到底何谓“天理·国法·人情”呢?鲁南人士、清华大学廉政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文浩说过:“天理”实际上是指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国法”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规范,行为准则,我们不存在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力,每一位公职人员,领导干部,都在法律之内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人情”是指群众的利益和社会习俗,王鼎铭爱民如子,很好地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使得当地落后的生产情况焕然一新、安居乐业。他这种勤政廉洁的作风,爱民如子的情怀,值得今天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是革命老区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新田人民因大办水利、改天换地的壮举,赢得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南有新田”的崇高赞誉。据《新田县志》载,清代的湖南新田曾是一个十年九旱的蛮荒之地,当地有“新田苦、苦新田、人畜用水贵如盐;旱死蛤蟆饿死鼠,有女莫嫁新田县”的民谣。王鼎铭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能将一个“蛮荒之地”治理的“月印干潭,六房如水,阳回大地,万户皆春、修农政者家余菽粟、课女红则遍地桑麻,花雨足于春郊,机声闻于秋夜,以故年丰讼简”。
8月初,湖南新田照例是个酷热的季节,据当地人介绍说,已经一个半月干旱无雨了。盘旋曲折的乡间道路上,汽车卷起了一路烟尘。而王鼎铭当年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旧居,以及为继承他的遗志,弘扬他的精神而建立的众善堂,还默默驻守在新田闹市的一角。这在新田,民间称呼其为“王公馆”,其实就是两层砖木结构的简朴老宅。砖瓦上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清代某某年号来。这也是目前唯一可触可抚的王鼎铭的痕迹了。
仄仄深深的街道巷子和现代建筑相融合,给人时光倒流的感觉。粉墙黛瓦掩映下的青石板路面,尽显徽文化的流风余绪。商场超市与里弄民宅纵横交错,不时有路人走过。我们一行不远千里而来,为的是要继续探寻六字碑的传奇。而他的第七代嫡孙王淑华夫妇,更是一脸肃穆,五内感怀。
新田县的党政领导对我们的到来极为高兴与欢迎,为我们安排了周详的采访与摄制计划。人大、政协和宣传部的领导,对于六字碑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研究地方志和地域文化的专家老师,都在忙中抽出时间陪同我们,既然给我们做路导,也能做解说。
不经意间,天空居然飘起了细雨。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关于六字碑的事迹,在古风尚存的新田口耳相传,历久弥新。
见闻
新田采访期间,笔者走访了中共新田县委书记唐军。她当时正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抗旱救灾。却不过我们的一再预约、央请,她也说了几句。她说,王鼎铭先生是封建社会好官员的代表之一,在180多年前就提出了“天理·国法·人情”的执政理念,这个执政理念到今天,对我们还有很深的借鉴意义。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他的勤政、廉政、为民的这个形象,还为当地老百姓所铭记。他的事迹,对于教育与警示后人,意义犹在。
唐军告诉笔者,去年我们县里遭受了很严重的干旱,县里的各级领导干部都下到抗旱第一线,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老百姓去抗旱救灾,大家都在改变工作作风,争做新时期党的好干部。
新田县原县委书记龚新智告诉笔者,王鼎铭当年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旧居,以及众善堂还在,表明老百姓对他依然有怀念心情。
在新田的时间里,我们拍摄组一行在新田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陪同与引导下,先后寻访摄制了毛里乡、枧头镇、门楼下瑶族乡、金陵镇、龙泉镇等地,分别拍摄了王鼎铭殉职之地,与之相关的彭梓城村古井和碑刻、三府城城墙和衙门井、老县衙、文庙、王公祠、万寿宫、廻龙井等遗址,收集相关文史资料,采访了民间文史爱好者和知晓王鼎铭事迹的瑶族乡民,对新田与王鼎铭有关的遗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如今的新田,全县上下紧紧抓住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抓项目、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惠民生、促和谐”工作重点,大力弘扬“南有新田”精神,加快实施“开放突围、工业崛起、绿色赶超”三大战略,着力建设“活力新田”、“绿色新田”、“和谐新田”,打硒锶品牌、走高端之路、建养身之都,努力打造最具幸福感的县域,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昔日的蛮荒之地,今天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在县城文庙附近的万寿宫内,我们发现有本地名士张荣组《邑侯王公新之先生祠碑》,它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王鼎铭在新田任上的事迹,并对王鼎铭做出极高评价,是研究王鼎铭的思想、文化最真实的历史资料。湖南省法制办张维杰介绍说,我的祖先张荣组老太爷是王鼎铭的一个学生,参加了王鼎铭先生组建的童子军,也听过王鼎铭先生讲课,深受王鼎铭先生的器重、欣赏,所以说可以断定王鼎铭先生在殉难的时候,张荣组肯定在战斗队伍里面,也有可能他亲眼目睹了王鼎铭先生殉难,并亲笔写下:“夫志士成仁,励百折不回之节;忠臣殉难,守九死无二之心”的感天动地文字。
县委副书记何长华谈到了王鼎铭事迹的六个古今少有,是对其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作家唐柏佑告诉笔者,王鼎铭约法三章,自律律人,树立了清正、为民、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也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颂,人称“王青天”。要说的其实有很多。王鼎铭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我们摄制组共同的感受。而在每个人的眼里心中,都有一个王鼎铭,见仁见智。王鼎铭勤政爱民、舍身护民、勇武忠烈的事迹,不仅《清史稿》有载,《湖南通志》和山东《峄县志》等也都有专门的记载。笔者在山东走访的时候,枣庄市政协王序晔说:2009年,他曾跟随王鼎铭第七代孙王淑华一同到新田采访,老百姓特别是政界,仍然对王鼎铭先生的事迹非常怀念、非常感动。市中区王光明说:市中区是一代廉吏王鼎铭的故乡,他的事迹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王鼎铭的施政理念,爱民情怀,崇高气节,至今对我们有很深的借鉴意义。枣庄市党史办郭明泉是陪同我们一道采访的地方文化学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介绍王鼎铭的生平事迹,商讨、提炼王鼎铭的精神内涵与当代意义,对于顺利完成撰稿与摄制任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便利,令我们深受鼓舞与感动。王鼎铭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刘健全讲到,在2005年的春天,我们发现了王鼎铭的墓园。赵庄村党支书张东亮更是动情地说:王鼎铭埋葬在我们村,是我们村的一种荣誉。王鼎铭研究会会长孙本良介绍,王鼎铭宣传法律,提倡依法治县,意义长远。
横看成岭侧成峰,笔者在北京也走访过众多的专家学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传记组成员杨东梁说,国家在修大型清史的时候,我们传记组派几名专家到过枣庄考察,通过调查感觉到王鼎铭的主要事迹,是在于他在任知县期间,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为民造福,事迹很感人。建国后第一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监察员孙新民告诉笔者,王鼎铭的事迹值得今人借鉴。2014年的初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周子玉,亲切会见了王鼎铭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和部分媒体记者,听取了电视纪录片《六字丰碑铸楷模》摄制情况的汇报。
意义
“忠魂已共长风远,治世还读六字碑。”王鼎铭离开我们虽然已经很多年了,可是枣庄和新田的人民两地一心,时刻也没有忘记过他。1986年,新田县编修县志,把王鼎铭列为人物志的第一人。近年来,王鼎铭的家乡枣庄和新田人民加强了王鼎铭生平事迹和施政理念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组织了一代廉吏王鼎铭研讨会;编辑出版廉政教育《铭鉴》期刊;目前,前来瞻仰祭奠的人们络绎不绝。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整个中华文明复兴,和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很多借鉴的意义。
后记
纪录片已经做出来了,王鼎铭的故事也大致说完了。摄制这样的片子初衷,并不是为了给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树碑立传,我想,所有关于王鼎铭的劳动与作品,都不是这样的本意。而是感动于王鼎铭这样一个人,感动于六字碑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我们会继续感受与提炼下去。已经有的是阶段性成果,正确全面与否,是我们不能预料的。但是,我们相信,这种辛苦与付出,是值得的,最终是有回报的。倘若我们更广大的干部群众能够“以史为鉴”,因此而受到启发与教益,则足堪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