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字令(三首)
摘要:诉诸心事,随风消散
(其一)
菲,错落蔷薇醉叶追。
秋风味,空惹事生非。
(其二)
霏,皱雨徒教去燕归。
疑春又,难料是枫肥。
(其三)
妃,嗔怨微澜对《采薇》。
琵琶泪,不唱李郎归。
【编者按】其一:蔷薇随风落,绿叶复飘转,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华丽而又哀伤的画卷。花如是,人若何?不过也似这繁华落叶般,空追逐,终成泥。虽是春景,尽带秋情。其二:烟雨微醺,一年复一年。只见燕子归,不见那人回。伤春,悲秋,伤情岁月长似此。其三:溺情之人,心理总是百般矛盾。愁怀郁结,心有嗔怨,此时只能凭一首满怀归思的《采薇》聊寄心笺,希望能将这一份心意传达到心上人儿那儿去。虽然明知是妄想。情极则生怨。口中虽说着不唱李郎归,而心中之期盼,有甚于此。心中百般思慕与怀念,于极致之处,骤生怨语,实则深情。总:从爱的追逐到思慕再到情极生怨,呈现一段哀伤而令人无法自拔的爱情故事,情甚哀甚美。祝福作者能散心结,开心每一天。期待再次来稿!【编辑:長風】
1 楼 文友:霏 2017-03-27 18:11:06
長風解答已十分到位,然而当局者却总不能柳暗花明!理性,感性,怎么抉择都是痛,怎么平衡都失衡。有得有失必然有笑有痛,奈何偏就扯不清!
2 楼 文友:钟郎 2017-03-27 20:24:16
《十六字令.其一》:“菲”,芳菲时,蔷薇错落而惹得醉叶追随,景色精致细腻。“醉”字用的很新。至于为何而醉,可以好好琢磨推敲一番。“秋风味”,醉叶是因为秋风,而醉意也因秋风,故道“秋风味”。春秋滋味,便在这转瞬之间,又仿佛醉倒一般。由春到秋,过度自然,而有才思。而秋风味道,源于何处?末句道明。结构严谨。不错!
《十六字令.其二》:小令忌重字,盖因重字使得内容得不到更好的延展。如“霏”,本就是烟雨很盛的样子,故“皱雨”意重。然,这句小令不乏亮点:“皱雨徒教去燕归”一句,颇为工整。而“疑春又,难料是枫肥”,本欲悲春伤秋,却有堆砌之嫌。
《十六字令.其三》:起句道出人物身份,以动词“嗔怨”衔接第二句,十分自然流畅。而妃子之嗔怨,因其身份之故,合情合理。《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以戍卒口吻吟诵,故填词者并没真正弄懂《采薇》。《采薇》不是闺怨,而是兵卒渴望返乡。对象是不同的。而填词者误用典故。才引出“琵琶泪,不唱李郎归”一句。
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可能黯然失色。——贺拉斯
《十六字令.其二》:小令忌重字,盖因重字使得内容得不到更好的延展。如“霏”,本就是烟雨很盛的样子,故“皱雨”意重。然,这句小令不乏亮点:“皱雨徒教去燕归”一句,颇为工整。而“疑春又,难料是枫肥”,本欲悲春伤秋,却有堆砌之嫌。
《十六字令.其三》:起句道出人物身份,以动词“嗔怨”衔接第二句,十分自然流畅。而妃子之嗔怨,因其身份之故,合情合理。《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以戍卒口吻吟诵,故填词者并没真正弄懂《采薇》。《采薇》不是闺怨,而是兵卒渴望返乡。对象是不同的。而填词者误用典故。才引出“琵琶泪,不唱李郎归”一句。
回复3 楼 文友:霏 2017-03-28 09:21:20
谦虚了,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