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清明遐思(散文)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节日便是春节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盼望的不只是年夜饭的美食和爆竹,而从小就爱美的我,更是盼望那身新衣服,春节前便把那身新衣穿了脱下,脱下再穿上,还要再镜前不知自我欣赏多少次,那种心情就别提多美了,仿佛身边的空气都要开出一朵花来。
过了春节,就急切地盼望清明,母亲说过了清明,才可以脱下臃肿的棉衣。
清明在儿时的记忆里永远是那么美。杨柳堆烟,秧苗返青,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的,一场杏花雨过后,蛰伏了一冬的小草便再也耐不住了寂寞,偷偷的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张着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这个全新的世界。鸟们也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地争筑香巢。公园里,陌野上,到处春暖花芳、欢歌笑语。
然而,随着年齡和知识的增长,便不再盼望清明了。
又是一年清明,静坐案前,思绪纷飞。一群衣衫不整、落魄不羁的王公大臣,为了逃避迫害,不得不在一处荒芫人烟的地方停下歇脚,已是人困马乏又找不到食物的绝境中,一碗热腾腾飘着香气的肉汤呈现在重耳的面前时,他泪流满面。当重耳(晋文公)封赏随他一起流亡的功臣时,却不唯不见介子推,彼时,介子推早已与其老母隐居绵山,为了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放火烧山,然而三天之后,等到的却是一棵老柳树下一幕惨不忍睹的他和他老母亲被烧焦的尸体及从树洞里发现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血书。
清明是属于介子推的,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只有哭泣的小溪、黑秃秃的山丘和无尽的哀痛。面对滚滚怒号的汨罗江,他悲愤交加,怀石而沉。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一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永远地去了,随着那日夜滚滚不息的汨罗江水去了。楚怀王昏庸无道容不得刚直的身躯,只有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才能读懂屈原那一颗千疮百孔的灵魂。现在人们在端午以各种近乎娱乐的方式记念屈原,然而,只有清明,只有这个沉重、落寞而又疼痛的日子才真正属于他,只有这个日子才可心真正地去触摸那颗已经停止了跳动的心。
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谁能告诉我,自从日寇把罪恶的魔爪伸向中华大地的那刻起,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抗战的全面胜利,为了民族全面的解放,为了心中了理想,曾有多少个鲜活的生命被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张自忠、赵一曼、刘胡兰、向警予、杨开慧、方志敏,杨靖宇等数不胜数的英烈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的一部血泪史,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永远被雕刻在了共和国的心中。抚摸着一块块冰冷却似有当年余温的墓碑,锥心的泪珠是断了线的雨,朵朵菊花寄哀思,清酒如血泣残阳。燕子呢喃诉悲切,松柏长青一如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滴滴冷雨倾凄凉,一片片落红红话衷肠。终枝头芬芳,细水流长,终究缀补不了痛断的肝肠。掬一捧黄土,却怎填补的了生命的空白?似锦繁花,怎把你的生命重新点燃?
2016年10月1日下午,一个年轻的生命因多个器管的衰竭抢救无效而终于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面对千度烈焰,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半步的退缩,他三进三出火海,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二十多邻居的生命,当他第三次冲出火海时,他已被无情的烈火烧成了炭人,一条五六十米的小巷,留下了他最后的脚印、血染的青春。他就是2017年十大感动中国人之一的王锋,一个小人物,却用年轻的生命再一次在和平年代书写了民族正义的灵魂,这颗无比高尚的灵魂也从此永远地烙在了人们心中。
清明是也属于他的,属于王锋的,属于他们的,所有书写着中华民族脊梁的忠魂们的。此时,任何的祭奠都显得那么苍白,或许只有清明的雨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和最疼痛的呐喊,哀思在顺着每一根脉络蔓延,疼痛在沿着每一个血管疯长,一些文字在喉头发痒,但终绐写尽秃笔,却依然写不出那哀思的断章,文字拼合不了已被撕碎的心,只有满腔热血在胸腔中沸腾、燃烧。
模糊的晶莹濡湿了眸子,前方的路上,我一个人在疼痛的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