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家书,树家风
手头的这本《曾国藩家书》是在曾氏1500余封家书中精选了300余封汇编而成的精华本。它集中体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教子持家的智慧。作为清廷中兴第一名臣的他,能在繁冗的公务之余不忘对曾氏子弟殷殷关注、谆谆教诲的家国情怀,令我钦佩不已。尤其是他治家教子的风范,给后辈和现代人的启迪和影响非常深远。现在我谈几点读家书的体会,希望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曾公家书所言:“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此话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上至名门望族、政府单位,下至基层村落、百姓人家,如果皆推崇勤奋、刻苦、简朴、节约的风尚,这个国家肯定是蒸蒸日上、国富民丰、政治清明的繁荣景象;如果骄纵、奢靡、倦怠、享乐之风盛行,这个国家就会内耗过剩空虚膨胀起来,政治腐败、仇富笑贫的社会问题将层出不穷。如果超前消费享乐之风大肆盛行,社会民众就会在膨胀的物欲攀比时风中,身心饱受压抑摧残之苦,哪里还有什么幸福指数可言?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等古语,和曾公的所言何其神似?我等民众,不可不谨记曾公的训诫。
曾公家书所言:“昔吾祖星冈公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祝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曾公的这一番话,从居家日常的琐务入手,从最微妙复杂的亲族邻里之间的关系谈起,字字句句入情入理,既道出了环境显示素养的真谛,又说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国安定兴旺的根本。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环境,总会体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素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亲族邻里如能亲善友好相处,一家一户的日子如果能过好,社会这个大家庭就一定是祥和文明的。
曾公家书所言:“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孝不才,虽多积银、积谷、积产,总是枉然。子弟贤否,六分本于天分,四分由于家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出现纰漏和缺失,子弟愚妄不孝的居多。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说的也是这个理。那么,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子女学会为人处世呢?古人所言的: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的教子五法,不无借鉴之处。“导其性”,我认为就是教孩子从小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对世间的花草虫鱼多一些悲悯情怀;“广其志”,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孩子从小要有志向,无论是兼济天下的大志,还是修身齐家的小志,都会让孩子觉得有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养其才”,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特长,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热爱求知和读书的兴趣;“鼓其气”,就是要不断地激励孩子能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和磨砺,形成坚毅的个性品质;“攻其病”,就是要对孩子自身存在的缺点要不留情面的予以摒弃和改过。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如果能从这几个方面去教育子女,孩子将来必定会成仁成才成器。
现代家庭,儿女都是家中的至宝,加之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误区之一就是不让孩子吃苦,不让孩子经历成长中来自生活的“风暴”。司马光在《家范》中曾言:“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曾言: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孝,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这些古语为我们教育子女敲起了警钟。只有对子女少些溺爱,兼做慈母和严师,不辞谆谆教诲之劳苦,不失身体力行之典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子弟。
家书中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经验之谈还有许多,大都值得我们借鉴。曾公家书是一面镜子,会让我们正正行,醒醒神,见贤思齐,有过而改之。从而让家风的正能量发扬光大,为国为家培育出更多有志有识、德才兼备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