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里的葱花香
年幼时,我最喜欢妈妈做的葱花饼:金黄灿烂,绿色的葱花点缀其上,令人垂涎三尺。妈妈的手艺很好,什么饭菜到了她手里,都能调得色香味俱全。
从小到大的我都没有亲自做过葱花饼,只是每每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妈妈如何做饼,记忆里带着这样的葱花香,每当回家,一进门便能闻到葱花的清香,我就对妈妈说:还是妈知道我爱吃……于是妈妈假装责备我:自己要学着做,什么都买哪成呢?我不能给你做一辈子。是呀,妈妈不年轻了,再加上有颈椎,做饼更显得越发吃力。想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何时能为妈妈做一回葱花饼?让妈妈歇一次?
后来,外出上学,吃腻了食堂里的饭,看着市面小摊卖的葱油饼卖相还不错,但一入口,味道和妈妈做的味道就不能相提并论。妈妈说,市面上的葱花饼之所以口味不佳是因为用的油不好,但我觉得手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每到假期,我便赶回家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胃,在外面呆得再久,但我依然钟爱妈妈的葱花饼。薄薄的一张面皮上撒上葱花和盐,将滴有少量麻油的锅加热。面皮下锅以后,几分钟,一张喷香的葱花饼便呼之欲出了。火候要拿准,这一点对于经常下厨的妈妈是经典语录。小时候,妈妈烙饼,我和弟弟会在旁边往灶膛里添些柴火,然后流着哈喇子趴在灶台边瞅着锅里大饼。现在再做葱油饼,早已不用柴火了,平底锅,电磁炉,味道却少了点什。依然怀念那些饥肠辘辘的日子和妈妈一起在灶间烙葱花饼的时光,妈妈一边忙碌着,一边就会给我们讲古代封建社会里考验新媳妇嫁到婆家的第一顿饭就是擀面或者做饼,当媳妇和好面,婆婆会偷偷地将一根结实的麻绳藏在面团里,然后站在一旁胸有成竹地看着媳妇如何下刀:聪明的儿媳会在下刀之前看看有什么异常,发现后,抽了出来,婆婆心里大赞:能媳妇,以后的日子顺风顺水,当家做主;而稍微粗心一点的新媳妇,一刀下去没切好,就会惹来婆婆的一顿鄙夷,媳妇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会被婆婆拿在手心里。每当我听到这里心里都会默默地诅咒那个恶婆婆,当然这只是个迷信故事,但是我现在才明白妈妈的初衷只是为了教育我将来要样样事情学会自己做,然后不至于在生活中受难吧。
今天,初为人母的我,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发上一盆面,准备自己也尝试烙一次葱花饼,但不同的是丫头和她爸爸热火朝天地忙着玩穿珠子游戏,根本没机会给她讲那个新媳妇做饼的故事。端出发好的面,掺上适量的干面粉,搅拌均匀,然后倒在案板上,使劲地揉,直到面团不沾手就差不多了。然后用擀面杖将面团擀开,这个环节费了我好大的力气,可是当时明明记得妈妈做得那么熟练轻巧。接着撒上切好的葱花、花椒粉、盐、油,然后卷起来扭几圈,两头对挤,再次擀开,妈妈说这样做,饼出来才会是千层酥,往电饼铛里滴几滴油,烧热,饼就下锅了。看着热气腾腾的电饼铛心里想,这次爸爸专门请木匠给我做的黄花梨的案板总算是派上用场了。
葱的香味飘满了屋子,烘烤的热气暖了屋子。丫头喊着:好香啊!小米粥盛上,葱花饼切好,两个小菜端上,午饭就开始了。看着金黄灿烂,绿色的葱花点缀其上的饼子,心里暗喜:我终于做了一回葱花饼,要是在那个封建年代,我该是被恶婆婆难不倒的儿媳妇吧。哪天有机会,一定为妈妈亲自做一次饼,细尝一口,味道和妈妈做的饼还是有距离的,我想那是母爱的缘故吧。
看着吃的带劲的父女俩,心想:以后得学精了,有机会一定把妈妈做葱花饼的手艺也传给丫头,让它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