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孩子
想写这一题目,已经很长时间了,之所以拖至今日,觉得有点不好写。
现在提出这一问题,孩子似乎并非孩子,而完全成为大人了。现在念初四,就在念初二时,其实已脱离了孩子的影子。
“大了”的特征,明显一点的,就是遇事的处理,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了,无论是自由交谈,还是专题讨论,观点倘若与大人不一,敢于说“不”,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讲明道理,让你心服口服。
在三口之家,孩子最累,是主力。过去,常听人叹息:“唉,当爹真难!”事实上,如今当孩子的,也不容易。别的不说,只就学习而言,其压力之大就很够招架的了。早6点到校,晚9点半以后回家,中间除去午、晚两顿饭时间,几乎全在听课,练习,做作业之中,不辛苦,不劳累吗?
那么,怎么尊重孩子呢?
孩子既然已经懂事,又不是贪玩怕累不肯学习者,就不要提些苛刻之求。比如:下次考试必须进入前多少多少名,哪科哪科必须考第几,升中学、大学必得哪所哪所。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但“逼子成龙”的做法太不足取。能否“成龙”,我以为,那是“水到渠成”的问题,哪位科学家,都不是其父母逼出来的,而是靠内动力之作用,靠行为自觉学出来的,干出来的,研究出来的。关键的问题,在于通过正确引导,强化鼓励,使之达到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只要尽到了最大努力,所得的每一分数都是珍贵的,不论是高是低。
在孩子面前不提两个字,这是我与妻子商定的。一是不提“考”,二是不提“分”。在这一点上,有点象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在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心病》,那里所极力不提的,是一个“病”字。考试之后,坚持不问分数的多少,考得怎样,排名第几,也不议论哪家的学生如何如何。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岂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吗?不是的。其实,当你真的“不闻不问”时,孩子自然会于话里话外流露给你的。这时,倘若适当鼓励,比如,讲点格言警句,讲一讲爱因斯坦的故事,讲一讲爱迪生的故事,讲一讲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则是十分管用的了。
“尊重孩子”这一意识的萌发,记得是于他4岁之时。
一天下午下班后回到家,进院时发现院大门敞开着,孩子不在院内,又不在屋里,知道肯定是乘他妈做饭之机偷跑出玩去了。于是,我便急忙跑出,赶紧寻找。
刚一过马路,看见孩子正从五六十米远的牧羊场大门口往我这边走。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正赶上几个工厂的工人们同时下班。
孩子见我气势汹汹的样子,且撸胳膊挽袖的,知道情况不妙,便原地不前,大喊大叫,大哭大闹,连蹦带跳,并手指满大道骑自行车的人不断喊道:“你问问这些骑自行车的人,谁成天老打儿子?”
大街上的人都笑了,但我的脑袋“嗡”的一声,脸发烧,身子发热,泪水盈眶,溢出眼帘。孩子,你懂事了,我怎么能不尊重你呢?
还有一次,我于院子中的土豆窖里往外取土豆。我在窖里往筐里拣,妻子负责往上拽。我从窖底下上来时,见孩子正蹲在窖边往筐里拣土豆,便说:“我老儿能干活啦!”
他头也没抬,手也没停,马上答道:“你老儿能干活啦,可别再打你老儿喽!”
孩子说这话是随意的,但十三四年后的今天,我却记忆犹新,忘记不得。每当想起,心潮难平,眼帘盈泪,只不过于今日写出这篇短文之前,别人全然不知而已。
也是他4岁的那一年,我若铺地,他就主动地从砖堆往这搬砖;我若和泥,他就主动去屋里往这端水;我若点炉子,他就主动从屋外的煤堆往这收煤……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也不容易,他所能干的,也许只能就这些。于是,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