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文评
《目送》是一本书也是一篇文章,而今天我就说说这位于《目送》这本书开篇的第一篇同名文章,说到底,这篇文章里有许多值得一说的东西,虽然这篇文章只有短短的千把字,但却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情。
自从看过《雷雨》,我看课外书都有一些神经质,非得细嚼一些东西出来方可罢休。下面,我就来细品一下,我特意将那几句有深意的话摘抄了出来。
“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的开启。”这是一句非常好理解的话,就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正意味着另一件事的开始。小学毕业了,初中就开始了,初中毕业了,高中就开始了,高中毕业了,大学就开始了,大学毕业了,工作就开始了,这样的体制是始终存在的。人永远生活在体制里,无法自拔,一旦离开体制就无法生存,这像极牢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以后总是怀念上学时候的模样的原因,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失去的总是无法复得的。这让我不免想起美国的一部好莱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我最近老生常谈的电影,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体制问题,安迪通过20年的努力逃出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两个监狱里的朋友出来之后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走向死亡,一个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安迪,这始终是信仰的差异。人是逃不出体制的,正如大雁念家一样,总有一根绳子牵动着他的神经。
“华安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相会。”儿子小,对我满是眷恋,但后来,“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儿子大了,对母亲的眷恋就越来越少了,作者用“勉强”和“忍受”两个词写出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了,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作者用邮筒做意象是有一定目的的,邮筒的作用是装信,信也是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在这里也写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勾起过无数读者的心弦,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说来,也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而最后三个字又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作者用冒号和句号做强调,正表达了一个母亲的孤寂和落寞。
“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大门,而是停在了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直到车子转弯消失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只皮箱旁。”这又是一个目送的场景,讲的是她和她的父亲,父亲对用小车送女儿很是抱歉,但从中的细节却无不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作者在语段的最后再一次强调了“一只皮箱旁”,也是别有深意的,皮箱是装东西用的,也就再一次表明作者是个旅人,再一次表明了她漂泊的状态。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的这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的,深深的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这一段是她的父亲去世了,她与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人生不免面临四个常态,生,老,病,死。这之间也就短短数十年,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冷静地面对这一切,特别是生者。面对死者的时候,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只是早早晚晚而已。
文章在最后又重复了那段最后着重指明“不必追”的段落,竟一字不差,我在思考作者重复这段话的用意时不免有些感动,文章写了两段,前面是她对儿子的深情,后面是她对父亲的深情,特别是最后她指出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更是意犹未尽,对于这段话的思考还没有完,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这样的平常家庭又何尝不是呢?每一次离别都饱含深情和泪水,与君言:吾待尔,早些归来,早些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