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军警】 怀念孙犁先生(散文)

编辑推荐 【军警】 怀念孙犁先生(散文)


作者:李冬 童生,68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61发表时间:2017-04-03 08:13:13

【军警】 怀念孙犁先生(散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一个特殊的日子。节日那天墓地人头攒动,门口车满为患,每年我都在三月末就提前去扫墓了。回来的路上,我就想到,我应该祭奠十五年前故去的孙犁先生。他是天津市安平镇人,和我的故乡在运河两岸,隔河相望。清明节我该去一趟了,诗人有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孙犁先生就是永远活在我心里的人。
   “子不言怪力乱神”,《论语》上的这句话,我一直记着。所以我从不迷信,不迷信鬼神,也不迷信沽名钓誉,名气不小,可没有实际功力业绩的人。不迷信提倡“乡土文学”的所谓写农民的作家。现当代文学作家群里,能和孙犁先生能够比肩,大概只有赵树理、柳青、陈忠实,路遥这些真的关心农民,写农民的生活,为农民喜爱的大家。
   我不迷信,但我很相信缘分。想到和孙犁先生的历历往事,真的是来自缘分啊!这些可贵的缘分,全都是顺其自然的,似乎是上天刻意安排。第一是故乡挨得很近。我的故乡在通州东南角。隔着一条运河就是孙犁的故乡天津香河县的安平镇。两地相距顶多有十公里。第二我和孙先生都是孤儿,孙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我在艰苦的岁月,兄妹全都死去了,只留下我一个,十几岁时,父母双亡,我只得投奔姑母,度过童年,童年的艰苦日子境遇居然如此相似,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第三是都当过教师,尽管先生后来从军了,但他在炮火硝烟中,依然保持着师者风范。他写的抗日题材的小说没有血淋淋的打打杀杀,更不想今日电视里播出的“抗日神剧”,而是充溢着诗意的美。有人说他写的是“诗化小说”不为过也。最为重要的,他是第一个给我写信鼓励我的大作家。
   他给我写的几封信,都是在文革前夕,是因为我在当时的《北京日报》上发表两篇好像小说之类的文字。本来是没有人关注的,何况我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经过他的介绍,我就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在虎坊桥召开的文艺供着大会。当时如何也想不到,一位誉满全国的大作家给我写信。信是按照竖行红格的信笺写的,毛笔字的墨色很重,笔画很规矩,那字体确是遒劲飘逸的,似乎有瘦劲体的风格。由于不久发生的文革动乱,可惜信的原件,没能保存下来。其内容还依稀记得,一是鼓励我坚持,二是指导我留心身边生活,特别提醒我要写好细节,写小说细节最为重要......
   直到文革结束之后,我才知道,他在1956年就得了一场重病,是他正在写作《铁木前传》的第十九节时。忽觉一阵眩晕,接着就倒在了地上。他高大的身躯摔得很重,左脸颊碰在书橱的把手上,划了半寸多长的一道口子。长期的劳累,终于引发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十年开外。后来,经过多方医治,才逐渐康复......听到这些情况,我才知道,他给我写信时,他的大病还未痊愈啊,听到了这些我不禁落泪了。
   我曾几次到安平镇区拜访他,他都在北京养病。但我从1977年的《人民文学》上,读了他不少文章。都是指导年轻人写作的。对我来说就仿佛是及时雨啊。记得他写了《关于短篇小说》、《关于中篇小说》、《关于文学速写》、《关于长篇小说》与《关于散文》等等,他的这些文章,写得很具体,很实用,至今难以忘却不得。
   晚年的孙犁先生回到了他的故乡安平镇,友人告诉我说他已经深居简出了,他屋里方桌上的大玻璃下压着一张小纸条,写的是“本人年老多病务请来访亲友体谅谈话时间不宜过长”。文字未加标点,写在从报纸裁下的一块边角纸上。今天,很多人写文章说孙犁先生晚年是如何的消极避世,有人甚至说孙犁晚年看破红尘。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孙先生的晚年仍然,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77年以后,又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不少文章被选进中小学语文教材里。
   孙犁先生晚年,的确是在尽可能地谢绝一切社会活动,但也并非一概不去,相反他有所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他还是会参加的。例如,1978年10月的一次文联会上,他还做了发言。发言不过十分钟,但却要言不烦、切中现实。孙犁先生说:“这些年来,有些文艺作品的诳言太多了。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如果没有真诚,还算什么作家,还有什么艺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杜牧的一首七绝,似乎说出了我对孙犁先生悼念的心情。雨纷纷,就是泪雨啊,正如鲁迅先生诗中写的:“何当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孙先生幼年缺营养,身体一直欠佳,但他仍然是个顶塔立地的健儿,且不说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的豪壮,但只说他坚决地坚持“文艺为人生”的见解,这种主张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背景下,是需要胆识,十分哪能可贵的。他写战争,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写农民,却从不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他像高岩上的青松,绝不做“墙头草”,他写人生,爱生活 ,坚持鲁迅提倡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卖弄,勿做作”的精神。也坚持“写不出时,不硬写”的原则。改搁笔时 就断然不写。晚年写的《菜花》、《扁豆》等短篇散文,虽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他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
   实在是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对人对事一片赤诚。就以《菜花》为例吧。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有人说:“对于一位作家最好的祭奠,就是仔细阅读他的作品。”我觉得很对,清明节之前,我有了把我喜爱的孙犁先生的散文都读了一遍,满心喜悦中,我也种了,两棵菜花,如今,金黄的花朵开了,散发着淡淡清香,也算是我对先生由衷的敬意吧。
   今年的清明时节我悼念他,还是因为他去世那天。也许真的是有缘分的吧,那天一早,我就觉得内心鼓噪,本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买,却想着独自骑着自行车到安平镇赶集。那天的天气很热,接近安平镇时,就在路边的大柳树下乘乘凉歇歇脚,就听到大树下几个人念叨,我分明听到了一句让我震惊悲痛,蒙头转向的话:“孙犁去世了!”哎呀!我默默地站起身,心里难受得像被刀子捅了一下,我的泪水登时夺眶而出。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天是2002年7月11日。从那天算,到今年清明节,已经15年了,15年过去了,再难见到像他一样地奖掖后进,像他一样的人品和文品了。呜呼!我的前辈,哀哉!我敬爱的尊师孙犁先生。
  
  
   2017.4.1

共 30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读李老师的作品,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孙老一生的平凡和伟大。为梦想而执着,为文学而创作。孙老的为人和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为读者和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孙老是文品人品相得益彰,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品味。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李老师!【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4-03 08:58:36
  欣赏拜读老师么佳作,问候老师,认真学习品读:而是充溢着诗意的美。有人说他写的是“诗化小说”不为过也。最为重要的,他是第一个给我写信鼓励我的大作家。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2 楼        文友:庄忠强        2017-04-03 16:20:24
  一篇感人肺腑的文字,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欣赏李老师佳作,孙犁老文品人品更令人敬佩!感谢李老师的好文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