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爱情只适合两两相望
一朵花,芳香四溢,谁都愿意把它捧在手心里,并且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去赞美,可如果要是知道她有刺之后呢?还有多少人愿意走近它的身边,哪怕遍体鳞伤?
徐志摩与陆小曼便是这样的两朵带刺的花。尚未走近之时,一个是浪漫的诗人,风度翩翩,一个是社交名媛,光彩逼人。
所以,两个优秀的人互相吸引,即便因此得罪全世界,甚至辜负最爱自己的人,都在所不惜,只因为,对方的光芒太亮,亮到无法拒绝,只想与他(她)同璧双辉。
然而,直到走近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对方也并没有自己原先想象的那样好。
陆小曼的挥霍与虚荣,终于在婚后慢慢暴露,而徐志摩,虽未听说有任何不妥之言行,但想来,生计压迫之下,多半也不复婚前那么浪漫。
但是,终究曾经深爱过,也终究现在仍然深爱着,更终究放不下彼此,于是,二人就这么互相深爱着又互相摧毁着。
就像两个带刺的刺猬,拔不掉自己身上的刺,却又离不开拥抱中的温暖。
于是,徐志摩的心里,终于还是留下了一个位置,给那个他心目中的完美女神林徽因,所以,会为了听一听她的演讲而飞机失事,永远告别了这个人间。
很多人也因此都始终认为,徐志摩最爱的一定是林徽因。而每当听到这样的说法,我都不禁默默一笑,只喜欢从表面臆测的,又如何能窥见层层包裹的本质。
还记得,不知从哪里看到,也不知是否出自林徽因之口,说是林徽因之所以没有选择徐志摩,真实的原因,是徐志摩爱的是他想象中的林徽因,其实,他自己也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爱林徽因,而林徽因也没有那么爱徐志摩。对此,我深以为然。
假如他们之间真的有爱情存在的话,那也只是停留在表象和想象中。
假定他们二人真的走到了一起,当徐志摩发现生活的林徽因,也会和其他女人一样有“俗”的一面,比如吃喝拉撒,他们是不是还能坚持下去,那真的不好说。
与其说是林徽因放弃了徐志摩,倒不如说是林徽因深知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志摩想象中的自己那么完美,所以智慧如她,便在还未发展到海枯石烂时,就将其掐断。
而也正因如此,他们二人留给彼此的印象,永远都停留在最完美的时候,可以回忆到老。
相比之下,徐志摩与陆小曼,就勇敢地选择了在一起,勇敢地把自己阴暗的一面暴露给了对方,可结果却是美好的破碎。
徐志摩与林徽因,戛然而止,却永远留住了美好。
所以,世人多抨击徐志摩与陆小曼,其实,何尝不是无法面对美好的破碎。
假使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之后未在一起,而是各自回归各自的家庭,那么,他们之间也必定会与徐志摩和林徽因一样,百年之后成为凄美爱恋的代表。
美好虽然让人迷恋,但并不代表它没有阴暗,之所以你看不到,那是因为没有暴露的机会。
就像徐志摩与林徽因,只因为没机会暴露在一起的“阴暗”,就总是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总希望他们是爱而不得,全然不顾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伉俪情深,更是不顾对林徽因自称徐志摩是诗友而无爱情的定位,甚至也要把林徽因明明写给儿子的诗歌,硬要杜撰成写给徐志摩的情诗,而实际上,作为朋友间的怀念,林徽因对徐志摩很明确地写过悼亡诗,但绝不会是那首最著名的《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与陆小曼,徐志摩与林徽因,一个近则逊,一个远而美,虽境遇不同,却有一点一致,那就是,他们的“爱”其实都止于想象,为优点着迷却难以接纳缺点,不然徐志摩与陆小曼,人们看到的就不会苦涩多于甜蜜,幸福竟止于结婚。徐志摩认为林徽因完美,那是因为,他从来未曾真正的得到过。
因此,像这种仅止于想象的爱情,只适合两两相望,一旦走到一起,爱便不复存在。
尽管我们常说,真正的爱,是既爱对方的优点也爱对方的缺点,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只限于表象的爱就不是真爱。
这就好比实心圆和空心圆,一个全盘接纳,一个只爱外壳。
但往往是,与空心圆恋爱,却无法与之厮守,终于等到了可以厮守的实心圆,却又固执地在心里留着空心圆的位置。
人性就是如此复杂,你永远无法分辨天长地久与互相怀念,究竟哪个份量更重,哪个最值得坚守。
只是我所希望的是,得到了实心圆的,请果断地放弃对空心圆的执念。纵然实心圆没有空心圆那么美好,可也不该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最残酷的辜负莫过于,你愿与我天荒地老,心里却爱着别人。
实心圆难得,不该得此结局。试想一下,若非你的耽误,也许这个实心圆,会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个实心圆。
原本这篇文章是要写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但写着写着就拐到了林徽因,哎,谁让他们总是这么紧密相连,早已不分彼此,只好一起论述了。
最后还想说一句,总是觉得徐志摩始终是一个男孩的形象,只随心而为、随性而活,从来没有学会男人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做一个浪漫的诗人最适合他了,也许他也适合做情人,但唯一不适合的就是丈夫。
也许,这是所有长不大的男孩的通病吧,如果不幸爱上了一个长不大的男孩,那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两两相望,成功如林徽因,失败如陆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