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相约在春天征文”】春游七星河(散文)
天蓝地绿,春风微醺;草长莺飞,柳丝绦绦。生命匆匆似流水,莫要辜负好时光,风清气爽正当时,结伴出行走一趟!
曹大哥带着我驱车前往“扶风七星河湿地公园”,走过村庄、越过田野、穿过街道,沿途并未发现有河流分布。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远远地看到广场上显得非常热闹,花红柳绿、人头攒动,有一团雾气特别显眼,似乎在阳光下幻化出不一样的色彩!是什么呢?及至走近,心中的疑惑才倏然而解,原来那是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孩子们正围着喷泉玩耍呢,明媚多彩的阳光把他们和它们撺掇成了一个美丽整体!
越过喷泉,映入眼帘的是仿古城墙垛子,虽然不是很长,但它汲取了万里长城灵魂之精髓,青砖砌成,严丝合缝,错落有致,雄浑壮观!拾阶而上,到了城墙之上,视野非常开阔。西边不远处,几台大型机械“轰轰隆隆”、来来往往,正如火如荼地扩展基础建设;东边台塬上,一字排开坐落着几孔口径不等的窑洞,——初看,像一张张饱含深情的笑口,诉说着锦绣河山风云转换,颂吟着春风化雨华丽篇章;再看,又像是一双双充满沧桑的慧眼,看岁月轮回繁荣兴衰,看人间百态世事巨变!在渭北高原,窑洞伴随着“穴居”的先民们,趟过漫长的岁月之河,最终蜕变成这块神奇大地上仰天际、昭日月的标志,就像自然之神把一个个“天眼”嵌进了黄色巨人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里!
自古多圣贤,扶风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东汉著名军事家、史学家班超(32年—-102年),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孝悌恭敬,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平庸,投笔从戎,挥戈疆场,最终平定西域五十多个诸侯国,厥功至伟!后又出使西域,为促进民族融合大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被汉明帝封为定远侯,官拜西域都护,世称“班定远”。一代名将班超,斯人已去,浑厚的黄土地掩埋了英魂忠骨,却把他的贤德之能广昭天下,福祉代代传承永不停息,就像流淌在扶风大地上的七星河水一样!
顺着台阶走下城墙,扑面而来的是一条充满本土元素的步行街。左右两边是两排对开门的仿古商铺,青砖青瓦,挑檐飞脊,前后褡裢,人梁结构,走近了才看清楚,门脸是由一片一片可以自由拆卸的长条木板组成,房间里的座椅、桌子粗糙笨拙,恰似原木手工制成。两排房子的檐口连接数条绳子,上面悬挂着上百只红亮纸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为游客的脸颊涂抹了一层淡淡的红晕!几十家店铺各具特色,经营什么的都有,主要的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扶风臊子面、粉汤羊血、手撕水水面、凉皮凉粉等等什么的,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家“锅盔馍”。放在玻璃罩里的“锅盔馍”白生生的,根本看不出烙制的痕迹,它早已被精明的卖家斜刀切成几块,单从切口上看足足有一扎多厚!如此这般,大大地增强了视觉效果,更容易使游客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购买冲动!
再仔细观察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几片“锅盔馍”的旁边,还放着一些“柱顶石馍”!这种馍,曾经给我留下过深刻的记忆。我的小姑嫁到渭北长兴镇,四十多年前渭河上还没有架设大桥,我奶奶想女儿的时候就坐渡船过去。记得有一次奶奶从小姑家回来,她从腰间解下一块手帕,里面包裹着一块白生生的馍!奶奶说,本来回来的时候带着好几块柱顶石馍呢,不曾想连提货篮都掉到水里去了,紧捞慢捞就保住了这一块!奶奶掰了一大块给我,或许是由于当时食物过于匮乏的缘故吧,我感觉还没尝出味道就已经给没了!从此,我就一直在心里默默地期盼着,啥时候能阔阔绰绰的吃一次“柱顶石馍”呢?长大后,到处打听也没有探到哪儿有卖“柱顶石馍”的,后来,听父亲说我渭北的小姑父会做这种馍,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已经去世多年了!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不成想在这儿遇见了“柱顶石馍”,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欣喜之余就说买两袋,店主说有原味有甜咸各来一份吧,我说还是来原味的吧,因为四十年前我吃的就是原原本本的味道!
继续前行,发现一个摊位前围着一圈子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什么,我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个捏糖人的。他拿一个铁勺,舀半勺糖稀,小心翼翼地在面前的铁皮上绘制图案,手法娴熟、轻巧自然;然后用嘴巴给图案吹吹气,再有一把极薄的刀具从下面窜过去分离开来;最后从竹筒里取出一根竹篾,把成型的图案贴在上面,再用一点点糖稀粘住。一个面人五块钱,要什么有什么,三两分钟即可做成,个个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在旁边看得都惊呆了!我想他和我的小姑父是一样的人,他们原本属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最终目的仅仅是为获取低廉的报酬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而已。其实,他们才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行的动力源泉,若果没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劳动,我们的发展、繁荣又将从何谈起呢?
走出步行街,变到了另外一番天地,呈现在眼前的风景别具一格!那座高大圆筒形的建筑物,一转圈写满了毛主席语录,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深打洞广积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等等。曹大哥比我长几岁,对时代印记的记忆比我清晰,他说那是“语录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基本上每个人民公社都有那么几个!不远处,还有几排青瓦、砖柱、泥巴墙的知青房,结构紧凑、房势挺拔,给人的感觉就像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永远充满着一种朝气蓬勃、大干快上的力量!
该回家了,我们顺着原路返回,走到休闲广场时停住脚步,其时夕阳西下,这儿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诺大的广场摆着十几张藤条小圆桌,每张桌子配着四个藤条小座椅,我俩找了空闲的椅子坐下来。
坐定之后才发现,斜对面是一间古朴雅致的茶馆,左侧较远处矗立着一座戏楼,青绿色的幕帘已经拉下,只是那布帘随着拂面的春风飘飘悠悠、起伏不定,像极了水面上荡漾的涟漪,静谧祥和,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