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国学征文】清明节拾趣(散文)
清明节蒸寒燕、挂花翎串是儿时清明节非常熟悉的习俗,它承载了太多童年的回忆和趣味。
蒸寒燕的习俗源于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都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那些聪明的主妇便把面食做成各种小巧的飞禽鸟兽的形状,既好看又好保存。古代的寒食节禁火时间比较长,以一个月为期,后来又改为三天,也有人说一天的。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了。再后来,每到清明节,蒸寒燕、小孩子挂花翎串便成了一种迎接万物复苏的习俗。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在捏蒸寒燕时,会用黑色或者红色的小豆子点在眼睛上,等蒸熟后,往往会用枚红色和绿色这样鲜艳的颜色点在尾巴、眼睛、鼻子等地方,再用圪针插起来,挂在房梁上小孩够不到的地方。满枝的寒燕,像一个个振翅欲飞的小燕子,煞是好看。等到干的不能再干时,一个襂襂一个襂襂地磨着吃,那种感觉,就好像品味龙肝凤髓一样。当然,因为家里穷,也不是每年都有这样的待遇,只是偶尔的好年景才会有,所以关于寒燕的记忆尤为珍贵。
花翎串是十二岁以下孩子们背上戴的,清明节讲究前三天和后四天戴,戴完后找个车轱辘压过的地方埋了,据说过几天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破土而出。花翎串的制作也是有讲究的,先用各种各样色泽鲜艳的布料剪一些直径一厘米左右的小圆片,再用彩色的线穿起来,天一个(蓝色)、地一个(白色),一岁一个(随意哪种颜色),寒节仡佬(咯肢窝)夹一个(黄色),中间再用一到两厘米长的细一点的高粱杆子隔开。记忆中,每到清明节,孩子们背上带着花翎串,一蹦一跳穿梭在大街小巷,互相炫耀着,就像过新年一样,分外开心。五颜六色的花翎串随着孩子们的蹦蹦跳跳摆动着、飞舞着,那分明就是一个个农村孩子五色斑斓的童年和七彩的梦幻。
这几年,清明节蒸寒燕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蒸了,但市面上仍然有些人蒸来买卖。偶然的机会,我们书香袭人群的林岚姐说她的一位察素齐的同学蒸卖寒燕,我们一帮人便都抢着给家里的小辈们买。因为是稀罕东西,价钱又不贵,你三五串,我十来串,竟然抢的人家断了货。阳光姐贴心,为方便大家领寒燕,专门设了寒燕宴。山翠姐更是细心人,从家里拿来各式各样的花布、只几和针线,现场教做花翎串。格格姐姐和梅丽到的比较早,乘人还没到齐,三个人就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我们这些路上的人,人还没到场,就已经在微信里看到直播了,那叫个心红啊,恨不得汽车也能插上翅膀,越过拥堵的车流最先到达。梅丽因为从小生长在城里,没听说过寒燕和花翎串,甚是忙乎,一会抢寒燕、一会做花翎串,一会又拿着十来串寒燕抢拍镜头,那叫一个稀罕。为此,大家都笑话她小时候只知道高墙内四角的天空。哈哈,在这个欢乐的群体中,开开善意的玩笑,其乐融融,谁也不会计较谁,实在是趣味无穷。在群里,唯有乐哥和闫老师有小外甥和小孙子,也备受大家的关爱,不等两人出手,寒燕和花翎串自然已经准备好了。当然,博学的群主哥哥经纶肯定会给大家详细地介绍清明节蒸寒燕的习俗,席间更少不了乐哥的好茶、严老师一本正经的风趣幽默、虹的优美歌声......赏寒燕、做花翎串、忆童年往事、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作诗写文章、普及茶文化等活动一时间又在群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高潮,那种热闹,又怎是一个“趣”字能了得!
现在很多孩子们都已经不知道寒燕和花翎串是什么东西了,甚至很多大人们都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虽然不会蒸寒燕,但能够给孩子们买到,也感觉很欣慰。能够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有一帮人在一起共同追忆童年往事、共同分享我们古老文化习俗,更是一桩乐事。当然,我更希望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若干年后,能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挖掘出一串串寒燕来,还能记起儿时曾经期盼花翎串化蝶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