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红楼梦】堪怜咏絮才人物赏析(赏析) ——浅析艺术形象:林黛玉
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的长篇世情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的最高峰。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人物形象之一。她使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倾倒,为之疯狂,为之奋笔疾书。笔者粗读《红楼梦》,心由黛玉而动,遂浅析之如下。
一、林黛玉的家庭出身和在贾府的地位
林黛玉是苏州人。自其祖以上,四代封袭列侯。其父未及荫袭,但出身于正途—高中某科探花。可见,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
林如海未获荫袭,林家已现衰落之势。然而,其娶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的小姐贾敏为妻,仍使人感觉到林家的炙手可热。林黛玉生睛这种封建官僚家庭,小家碧玉难望其项背。
林如海胸中饱有文墨,林黛玉又聪明清秀,无子的父亲“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后来,有才无德的贾雨村游历扬州,林如海聘之为西席。两个文章高手,共同调教一名“可雕之材”。
人生无常,母亲亡故。林黛玉背井离乡,寄居贾府。权以“人家”为“自家”,林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如何呢?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家的老祖宗贾母的女儿。儿女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女儿远嫁,娘必思之;女儿去世,娘必哀之。哀之情切,移情外孙女。贾母对女儿的情出自天然,贾母对外孙女的爱更发于内心。林黛玉是外祖母的心肝,是现实的“女儿”。谁惹了这个外孙女,她都不答应。因此,林黛玉在贾府可以我行我素,可以动辄发脾气,“损”别人。贾府上下,无不对之笑脸相迎。主子如王熙凤也要巴结她,以讨老祖宗的欢喜;奴婢如花袭人更得顺从她,以期将来做了“通房丫头”,不受或少受正妻的欺凌。
据此,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的确很高。
古语云:“寄在人篱下,怎敢不低头”,虽然林黛玉受老祖宗、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以及嫡庶之间的百般呵护,然而,贾府毕竟不是林府,贾府的真正主人毕竟姓贾不姓林。贾府矛盾重重。互相倾轧,互相拆台,势若水火。贾府是战场,虽看不到刀光剑影,但朦胧中遍地横尸。贾府虽名为诗书之家,礼乐之族,但“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实是伤风之户,败德之所。林黛玉置身于这种是非之地,被人冷落,受人暗算,每日里总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她在贾府是“外人”,是弃儿,是鸡肋。
贾母爱外孙女,更爱孙子。一旦看到“木石前盟”有害于“金玉良缘”,有害于贾府的光明未来,就毫不犹豫地死死卡住外孙女的喉咙。什么掌上明珠,什么苦命的外孙女,都化清风去吧!她要的只是千秋万代的荣国府。
据此,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实在太低。
概而言之:贾府既是林黛玉自己的家,又是陌生人的家。林黛玉在贾府既是最高贵的主人又是最下贱的奴婢。她不可无又不可有。
二、林黛玉的美貌与奇才
作为典型的小说艺术形象,林黛玉光彩四射,魅力无穷。其美貌高才是佳茗,越品越神清气爽;是古玩,越赏越荡气回肠。
1、美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丹青大家曹雪芹给林黛玉画的像。
古人形容美女,则云: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哪种美女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呢?这要看当时的人的审美观是什么。汉武帝爱苗条,则赵飞燕色绝于世;唐玄宗喜丰腴,则杨玉环貌压群芳。林黛玉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她的美是人见人怜的病态美。
林黛玉“有不足之症”,“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又连遭横祸——父母先后去世,原本虚弱的身体,因饱受痛苦的折磨而愈显病态。然而,林黛玉毕竟是美人胎,毕竟是学富五车的才女,毕竟不乏年轻人的热血与活力。娇美的容貌、高雅的举止,诗人的气质,连同对理想世界的炽烈追求,对生死恋人的痴迷爱恋,一起作用于病体之上,使她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可神交不可路遇的风骨。
似蹙非蹙之眉,朦胧中巫山复现。似喜非喜之目,呓语里西厢生香,泪光点点,怕是梳妆后的惆怅?娇喘微微,莫非证心后的无力?
凭心而论,林黛玉之美远非绝色。书中另一个美女薛宝钗的容貌就在其上。若以美色论嫁娶,贾宝玉当痴迷于薛宝钗。然而,其却爱林恶薛,可见人之至美,不再容貌,而在心性。那个人“任是无情也动人”,足见美得倾国倾城。
2、奇才
林黛玉不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禁锢,无书不读,尤其对“下流艳词”爱不释手。天长日久,诗、词、曲、赋,无所不通。灵感到来,随口而吟,挥笔成韵,不愧为杰出的诗人;评论古今之诗,切中要害,字字珠玑,又实乃少见的诗论大家。
林黛玉的代表作是《泣红诗》。
林黛玉心底纯洁,看见落红飘零,顿生怜爱之心。想那鲜花盛开之时,何等娇艳!有多少墨客骚人,赋诗咏之;有多少痴男怨女,观之生情。一旦凋谢,飘浮于水中,零落于地上,又有谁复睬之、怜之?
花痴黛玉,独留心于落红,必其躯,葬其魂,此类“神经”之人,怕也旷古绝今吧?
花自飘零,人自匆匆。颦儿有情,吟诗祭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盛开已成历史,热闹早也远去。落红若年老色衰的美女。想那“大珠小珠落玉盘”之佳人,到头来也无非“门前冷落鞍马稀”。残红空中飞,残红泥中落,那是残红的事。世界之广大,世界之精彩,为名利而死,为恩爱而伤,谁知昨夜几枝芭蕉折,几朵桃花残?可见世情冷暖,最是无常;人面高低,极端可恶。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由伤花而悲已。落红的现在,正是黛玉的将来。她父母双亡,背井离乡,寄居贾府,恰如离群之狐雁,秋后之小虫。贾府的刀光剑影,牢笼陷井,使她提心吊胆。她爱宝玉,谁人为其做主,使“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她心直口快,架不住薛宝钗心有城府,暗藏杀机。贾府,实乃黛玉的坟墓。
“质本洁为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花是美丽的,它代表女子之容貌,象征女子之身心。花自洁处而来,理应往洁处而去。世上之污水烂泥,岂能玷污花之香肌平肤?林黛玉即花也。她心高气傲,冰心而玉质,且有强烈的反叛封建吃人制度的精神。现实不给她立锥之地,她更不和现实同流合污。所谓“不自由,勿宁死”。干干净净地死去,也不失为一种风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是花朋友,谁是我知音?倘他日我平殒香消,不知有人葬我否?此语太悲,此心特凉,颦几黛玉,莫非先知?
这林黛玉的“菊花诗”也值得玩味。李纨评之曰:“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萧湘妃子为魁了”。
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菊花的孤傲高洁,又与她的个性巧合。因此,菊即是她,她即是菊。她咏菊是咏己,问菊是问己。菊之梦,即潇湘妃子之梦。
诗人为情所困,夜不能眠。“绕篱欹石”以得佳句。佳句本天成,信手拈来,口齿留香。我为菊花,谁知我心,谁解我意?惟陶令渊明,深悟菊语。
“菊,花之隐逸者也”。群芳争春,谁问我迟开为何?受圃露庭霜之苦,遭影单势孤之罪,寂寞之际,见鸿雁南归,闻蟋蟀悲鸣,是否思念阿谁?无须多言,相知者,片语只言,已解我意矣。
我生是情痴,我梦是仙境。我游仙境,却并非想成仙。我梦中想起知心朋友,惟陶公一人矣。梦非现实,但我愿生死梦中。愿蟋蟀悲鸣,不要吹破我的美梦。
林黛玉借菊抒怀,情真意切。菊人合一,境界高远。
这三首诗,诗风纤丽、飘逸,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严谨,混入唐诗之中,也是上乘之作。
林黛玉不但擅长写诗,而且粗于论诗和教人学诗。她教香菱读诗是最好的证明。
另外,林黛玉伶牙俐齿,口才颇佳。例如第三十一回,宝玉和晴雯因扇子跃落在地而吵架。袭人劝晴雯。晴雯听她说“我们”两个字,酸意大发,直言快语地揭人隐私。正吵得不可开交,林黛玉来了。她“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袭人推她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林黛玉揭人隐私,比燥炭晴雯计高一筹。以莺声燕语恭敬袭人,却能叫袭人无地自容。
林黛玉说话尖酸刻薄,《红楼梦》中,处处有她的惊人妙语。令人忍俊不禁。
三、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识
1、性格特征
凡是传世的小说,一定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因孙悟空、猪八戒而孺皆知;《水浒传》因武松、李逵而不胫而走;《三国演义》令人拍案叫绝,缘自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武,诸葛亮的多智;《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之林“一览众山小”,以致于使一门学问——红学风行于世,当归功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艺术形象。
林黛玉是足以和唐、吉诃德、葛朗台、安娜•卡列妮娜相美的典型的小说艺术形象。她招之欲来,挥之欲去,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的缩影和入微的刻画。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孤高自傲、多愁善感、多疑任性,说话尖酸刻薄,心底善良纯洁。
林黛玉是个孤高傲世、多疑任性、追求执着、为封建世俗所不容,且比贾宝玉更具悲剧色彩的艺术形象。她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母亲早逝,她又是独出,父亲对她十分溺爱,因而较少受封建礼教的熏染,使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养成了自尊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这种经历、身世、性格最不宜于寄人篱下,但是命运偏偏让她长期寄居在外祖母家里,使她实际上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女。虽然贾府在物质上给她以特殊的优待,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她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一年三百六十日”,时时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因为有这种感觉,她的心多疑,弄得连下人对她也有微词,不过,她决不愿以个性的泯灭来换取与环境的妥协。处境的改变,地位的变化,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内心深处结成解不开的死结,形成治不愈的隐痛。她的多愁善感,正是环境对她的压抑以及她对险恶生活环境认识的结果;她的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尖酸刻薄”、锋芒毕露,恰是对势利、恶劣的环境的抗争和捍卫自己天性的体现。她心底善良、纯洁、看见落花飘零,便伤感万千,精心为之送葬。她坦诚率真,胸无城府,不象薛宝钗那样,时时审时度势,处处巧设机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以伪善、伪真、伪美的面目讨得贾府上下、主人奴婢的欢心和敬重。她不仅恃才傲物,而且津津有味的阅读那些“移人心性”的“杂书”;她鄙视八股科举,从不劝宝玉去“仕途经济”,立身显名;她在婚姻上执着地追求于封建婚姻制度截然相悖,被封建礼教视为大逆不道的“木石前盟”,最后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摧残下,败给了“金玉良缘”。她在外在环境和内心灵魂的痛苦折磨中眼泪流尽,心弦寸断。在贾府一片欢腾,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美满结合——“金玉良缘”而喝彩而疯狂而沉醉的气氛中惨然仙逝。“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青山无墨千秋画,黄河有声万古琴。虽然“这一个”林黛玉已化清风去,然而千秋万代,只要有绿草滴翠,鲜花绽颜的地方,就有她的倩影。
2、思想意识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妇女是十八层里的小鬼。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孟子云:“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教训世人:“存天理,灭人欲。”明朝人陈媚公则胡说:“女子无才便函是德。”
广大妇女身上的枷索,随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加重。唐朝女子着装,尚能露胸,宋代以后的妇女,则须缠脚了。
妇女有“三从四德,”方为合格。婚姻大事,须有父母做主,断无自主择婿之理。否则,便被视为淫荡无耻之人。估人媳妇,万般忍辱负重,也时有被休之虞。丈夫早逝,守寡是贞节女,再嫁则有沫飞身。可见,妇女的悲惨命运是自出娘胎就开始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些烈性女子,大胆挑战灭绝人性的封建制度。
作为文学艺术形象的张倩女、崔莺莺、杜丽娘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最终挣来一点人权——与心爱之人结成百年之好。这似乎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新气象,然而,她们谁也没有反对封建社会的整体制度。实际上,她们热衷于让丈夫走科举道路,捞个“金榜题名”。
薛素姐做出了另类反抗——虐待丈夫。但是封建社会绝对不会让这样一个鲜活的女侠客“为所欲为”。素姐因“恶先瞎后亡。其平庸无能,性爱沾草惹草的狄希陈,却”苦尽甘来“,得以善终。
封建社会由秦汉发展期,经唐宋鼎盛期,进入明中叶以后的没落期。这时,政治日趋腐败,统治日趋严酷,官场日趋贪淫,骊妇女的摧残也日趋势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