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那盏永不熄灭的“心灯”(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那盏永不熄灭的“心灯”(散文) ——煤油灯


作者:游子鹏飞 秀才,14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99发表时间:2017-04-05 10:53:18

对于出生在大西北,生长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孩子来说,对一盏盏发着橘黄色、微弱光芒、如同黄豆般大小火焰的煤油灯盏,一点都不陌生。那一盏盏农户家庭用来照亮,点燃的灯盏,不尽驱走了夜里四周的黑暗,也带走了小孩对黑夜的恐惧。并且,给每位乡下莘莘学子,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在我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家里那盏煤油灯光下的故事,实在太多,所有的欢乐、苦涩、温馨、辛酸,都交织成了今天最美好的回忆……
   我家的那一盏盏煤油灯,都是我的母亲,用写完墨水的瓶子做成的。制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墨水瓶盖上打一个孔,用铁皮卷成一根如同筷子头粗细的铁筒,在里面穿上一根用棉花做成的灯芯,把一端浸透在盛满煤油的墨水瓶里,另一端让串透提前预制好的瓶盖,棉花做成的灯芯,露出铁皮筒少许,然后拧紧墨水瓶的瓶盖子,就做成了一盏简易的煤油灯盏。划上一根火柴就点燃,便可看到黄豆般大小的火焰在跳跃。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社会中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改革开放,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整天就忙碌在国家承包给家里的一亩三分黄土地里,艰辛的劳作。只有在晚上,和我们孩子们有空闲时间,才能在家里那一盏盏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才能看到父亲、母亲的身影。
   在那一盏盏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是父亲爱读书的好习惯,熏陶了我们;也是在那一盏盏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母亲给我们几个孩子们讲了好多关于神话传说、正直善良的人间口头流传的故事,教育我们只有懂得感恩,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换来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结果。
   我的父亲虽然是农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也是沐浴着新中国成立后,党带来的温暖的阳光长大的。遗憾的是,刚读完小学就毕业了,由于家庭的变故,我奶奶因病早逝,撒手人寰,父亲被迫放下了书包,恋恋不舍的走出了校门,成为一生改造地球的农民。相对来说,在七、八十年的农村,父亲也算是文化人,他白天在地里干活,利用晚上的那一点点时间,他都挤出来,借着昏暗、微弱的煤油灯的灯光,读了好多书,也教会了我们几个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也认识了许多汉字,一直熏陶了我们几个孩子们的人生。
   那一盏盏发着微弱光芒、昏暗灯光的煤油灯盏,也伴随着那一页页泛黄的书页,让我们几个孩子们找到了童心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和快乐,那一盏盏发着微弱光芒的煤油灯盏,不但给黑夜带来了光明,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在那个贫困缺吃少穿的年代,那一盏盏被点亮的煤油灯光下,也有着我最温暖、温馨的回忆。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整天的小山村,逐渐恢复了平静,听不到牧童的歌谣,也听不到牛儿“哞哞”、羊儿“咩咩”的叫声,黑色的夜幕,将整个小山村,逐渐的包裹了起来,顿时,显得异常静谧。
   就在这个时候,母亲忙碌的身影,也从田间回来,回来的第一件事,首先点亮我家厨房灶台上的那盏煤油灯盏,当我们几个小孩看到父亲、母亲从田地里回来的时候,高兴地就把母亲团团围住,母亲用磨起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说道:“我的孩子们,饿坏了吧,妈妈马上给你们张罗饭吃……”不大的一会儿,整个厨房里弥散开了最熟悉的饭香,父亲把炕桌(就是北方人放在炕中央,用来吃饭的餐桌)放在土炕的中央,对于肚子饿得叽里咕噜叫的孩子来说,看到灶台上的那盏煤油灯盏点亮,就仿佛看到了吃饭的时间。这时,母亲在发着微弱的煤油灯下面洗手洗脸,除去一天在田地里劳累的灰尘,开始娴熟地切菜、擀面。父亲给灶台的火膛里一把一把地不断添加柴禾。不一会儿,一碗碗冒着热气、香喷喷的饭菜,端在土炕中央的炕桌上。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把炕桌团团围住,开始狼吞虎咽,尽情地享受晚餐,那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刻。记忆中妈妈做的饭最好吃的,至今,还留有余香……
   在厨房灶台上的煤油灯光下,我懵懵懂懂学会了生活、和生存的知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大人们抚养我们长大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饱尝到了人间浓浓的父爱、母爱……
   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个年龄阶段,感觉母亲点燃的那盏煤油灯盏,就像夜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没有像现在看到的那么昏暗,那盏煤油灯盏,发出的光芒,显得是如此的明亮!全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那个清晰、温馨的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随着时光的流逝,反而越发的清晰……
   在七、八十年代,虽然全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前景,时代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可是,对于大西北甘肃省偏僻、贫困、落后的农村山区来说,还没有沐浴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惠民政策。我们那里大部分农村,都没有通上照明用电,每家农户,依旧是用一盏盏微弱的煤油灯盏照亮漆黑的夜晚。
   我的父亲把自己没多读书的愿望,都寄托在我们几个孩子身上,在我记忆里开始,他从小就给我们贯穿“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大道理;还讲那些“人如果一生不读书,就一生难以摆脱和黄土地纠缠的命运,只能靠勤劳,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吃饱肚子,维持全家人的生计”等一系列做农民的艰辛与无奈。
   对于世世代代生存在黄土地上、心地善良的人们来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人一年随着黄土地,紧跟着日月转圈圈,是千百年来,祖辈们遗留下来的古训,从来没有改变过“男人为你弯下了腰,女人为你皱眉毛……”命运的屈服!
   当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白天在家里承包的一亩三分地里,辛勤的劳作,到了晚上,吃完晚饭的时间,在那一盏盏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就陪我们几个孩子,看书、写字,也相应的给我们辅导作业,他忘记了白天地里干活的劳累的疲惫。
   农村那一盏盏煤油灯盏,不但照亮了每位农村莘莘学子的求学路,也包含着每位学生的母亲,浓浓的母爱!
   记得我们上学期间,每天的黎明,最先亮起的煤油灯,就是我家灶台上的那盏煤油灯盏。我的母亲,借着煤油灯发出的昏暗、微弱的灯光,为我们精心的准备早餐。虽然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却懂得一个理:“读好书,必须有个好身体……”。
   在我和弟弟上甘肃省定西一中之前,我家厨房灶台上的那盏煤油灯,每天的黎明,从没熄灭过;当我们先后考上县城中学,在距离家50公里以外的定西中学上学的时候,我家灶台上的那盏煤油灯盏,就成了每个星期六的夜里和星期天的黎明之前的长明灯。因为每个星期六的夜里,母亲为我们点亮那盏灶台上的“心”灯,借着微弱的灯光,给我们做好了可口的晚饭,焦急的等待着远方求学的儿子,在夜里平安归来,能找到回家的路,顺利的踏进熟悉的家门;当我们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看到母亲舒展开了满脸的愁容,让我们吃完饭,她又开始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为我们准备下个周在学校吃的干粮,直到黎明前,她已经为我们做好的早餐,让我们吃了早餐,背上半袋干粮,早点踏上去县城中学,求学的遥远路途;在我和弟弟上县城中学的那一段时间,不论天阴、还是刮风下雨,我家灶台上的那盏煤油灯盏,在星期六的夜里和星期天的黎明,一直是长明灯,直至我们考上学校。
   今天,我大西北家乡的黄土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照明用电,一盏盏发着明亮的电灯泡,取代了煤油灯盏。可是,那一盏盏远去的煤油灯,在我记忆里,永远是一盏盏最温馨的灯。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个年代清贫的岁月,因为,那一盏盏被点燃的煤油灯,都包含着父亲、母亲省吃俭用,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深深的厚爱;也是那一盏盏昏暗的煤油灯,指引着懵懵懂懂的少年,成功的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离开了黄土地,看到了外面异彩纷呈的世界;也是母亲,用“心”点亮的那一盏盏煤油灯,教会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踏踏实实的走好了人生的每一步,不论眼前怎么风云变迁,让我们永远不会迷途;也是那一盏盏母亲用“心”点亮的心灯,书写着莘莘学子和伟大母亲在生活困顿中的慰藉和温馨,照亮了我整个人生的寰宇!
   2017年4月2日落笔于蒙古国。
  

共 31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一盏橘黄色的煤油灯,记录着多少人间幸福和心酸的往事?艰苦的岁月,贫困的乡村,巨大的生活的压力,迫使人们对待生活的前景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认识。要想改变命运,唯有学好知识。家里那盏用墨水瓶做的简易煤油灯,记录着父母亲每天劳作的辛苦,为了子女求学,母亲起早贪黑在灯下忙碌的身影,也是在煤油灯下,母亲每周在焦急万分中迎来送走在远方求学的儿女。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煤油灯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那是多少代人都无法抹去的沧桑烙印。它不仅是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更是父母为儿女点亮的一盏照亮前途与回家道路的心灯。欣赏散文,推荐阅读。【编辑:静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尘        2017-04-05 10:54:29
  一盏煤油灯,记录着一段心酸幸福的往事。
2 楼        文友:静尘        2017-04-05 10:55:20
  感谢作者赐稿,祝写作愉快。
3 楼        文友:静尘        2017-04-05 10:55:41
  期待更多佳作,问候作者。
4 楼        文友:天街小雨        2017-04-05 13:55:01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人生路上,每一次坎坷都是上天赠送的礼物,只有勇敢的人才敢于打开这个礼物盒子,然后欣喜也会在不久从天而降,那就是努力坚持后的收获。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