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变通
久居安闲舒适的环境,是会滋养惰性的。一旦有了惰性,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大多好像欢畅的小溪流慢慢地进入深潭成为死水一样,渐渐地失却了以往的活力与灵性,甚至变得麻木不仁。与之相反,大凡过惯了紧张忙碌日子的人,很少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地驻足反思——是否让忙碌的日子捆住了手脚?是否让紧张的生活束缚了灵魂?由此我想,人应该懂得变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理论的要髓。血脉的畅通有如流水不腐一样,要保持畅通必须注入新鲜的活力,而活力的来源离不开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使肌体健美,运动能够使身体健康;可你不能一味地这样去理解,因为超负荷的运动反而对人体有害,而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运动对人体也未必有益。
除了适当运动,还应学会保持宁静。古之佛家参禅,道士炼丹,均属守静范畴。守静可以使人达到一种忘我境界,使人的精神愉悦。在生活中,只有静下来,我们才会有时间回味自己的心路历程,有时间读点书,有时间做一些安静的、有益身心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还不仅仅在于运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是辩证的观点也是变通的结论。
细细想来,很多东西都不是绝对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哲学上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确,问题分析清晰了,理解透彻了,也就学会了变通。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固步自封,就会刚愎自用,就会闭门造车,就会孤芳自赏,到头来后悔莫及。
人在寂寞之中,既要自甘寂寞,又要不甘寂寞。自甘寂寞,就是能够忍受孤独,锲而不舍,苦练内功。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淡泊”、“宁静”是一种孤独美,而“明志”、“致远”就是不甘寂寞,不因寂寞消磨自己的斗志,不因平凡埋没了自己的抱负,要有“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我想,这是一种变通。
记得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我迷上了篆刻。起初,好奇心使然,操刀刻石,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良好。久之,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门艺术,且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篆刻起自秦,兴于汉,盛于明清。它的发展过程,正是诸多篆刻艺术大师师古融今不断变通的过程。没有扎实的书画功底,单凭纯熟的刀法,无法于方寸之间展示无穷天地,无法妙造自然,而奢望触类旁通也只能是空谈。由此我深刻地领悟到,搞艺术同做其我事情一样,也要力求变通。“师古而不泥”,“不泥”,就要变通。唯有变通,才能谋求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落俗套。
古人云,知足常乐。我觉得有一半的道理,另一半是“不知足常乐”。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感谢“平淡如水”老师精彩点评!顺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