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天地事】苏东坡《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是否佳作(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天地事】苏东坡《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是否佳作(征文·随笔)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01发表时间:2017-04-09 19:16:19

1
   苏东坡才气横溢,可是写文章并不严谨。即便被欧阳公极为赏识,疑似弟子曾巩所做的应试之作,也信口开河,无中生有。非但误记皋陶杀之三之典故,且以何须出处搪塞。
   今儿个中秋,报纸电视甚至网络上,连篇累牍地介绍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为神品。老柳心中有话,一直沉吟不语,至此不吐不快。实觉此篇《水调歌头》之中秋词,未尝不是欺世盗名之作。其理由有如下两点。一是通篇生吞活剥,俨然鲁迅所谓的拿来主义,几乎全是前人句子,而无自己的原创。如果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的今天,他不知道要上多少回被告席。二是因为全词东拼西凑,且无个人心得,故而尽管熟读再三,思之再三,亦无法发现新意。给人感觉是,这样的词作,还不如他自己的前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何其形象、生动,且自出机杼,发人所未发。后面老柳将逐句剖析之,始知所言非妄。
   《水调歌头》其词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盖屈原之意,李白之语。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夕何年”也即《诗经》中所说“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中晚唐诗人多有今夕何夕之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载:翟天师……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见琼楼玉宇景观。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亦载:唐明皇游月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何乃相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句与洞仙歌相仿佛,亦非原创,老坡有小序记其事,多有篡改前人之句。可详参其洞仙歌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司马光之《温公诗话》曰:
   李长吉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曼卿对曰: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劲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句脱胎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写“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的许浑更有“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之《怀江南同志》。
   上述可见,苏轼之《水调歌头》,几乎就是一篇大杂烩。
  
   2
   说苏轼写作不严谨,还有一个忒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文赤壁的事。关于赤壁古战场到底在何处,也许那个时侯已经弄清楚了,可是,词家到此一游,文章还是要做的,于是,就借题发挥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不管说的对与不对,一句“人道是”,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在一篇短文《石钟山记》里面,东坡详细记载自己如何亲临现场,如何查明石钟山命名之由来,并由此发出感慨。其实,感慨和道理说的一点没错,只是,石钟山为何而鸣?东坡自己还是说错了。后人经过详查,结论虽然否定东坡之见(有时候眼见也不见得就为实哦),可是没有人说东坡半个不字。看来,东坡这个人人缘就是好。抑或者,我们已经习惯于为尊者讳。
   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比较苏柳之词。或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段在旧时词话中屡屡被引用,并由此生发出:苏轼乃是开豪放派先河的北宋代表词家;而柳七就是浅唱低吟的婉约派,只合十七八岁女孩儿,讴歌今宵酒醒何处,甚至被怀疑是写渔夫要方便的干活。
   殊不知,在北宋是有诗言志,词咏情,词别是一家的传统的。文人们普遍认为诗歌应该就是主旋律,题材应该大气。相反,词,就要抒情柔曼得多,主题也大多关乎雪月风花,无甚痛痒。鉴乎此,关西大汉与十七八岁女孩儿之比,是讥东坡词之异乎寻常,非词家正宗耳。东坡乃明眼人,焉能不知?为之绝倒,盖比方得确是到位。
   东坡以诗文入词,以才学为词,天纵之才,非区区格律所能束缚,故而,即便出格,却颇能被人接受。岂非怪哉!这里也有一例,试着举来,还是俞文豹的,见《吹剑录》(转自王水照《苏轼选集》):
   大江东去词,三“江”、三“人”、二“国”、二“生”、二“故”、二“如”、二“千”字,以东坡则可,他人固不可;……
   一个人你喜欢他,就没得药治。就这样一首寻常的《念奴娇》,苏轼可以有这么多的重字,这本是词家大忌,可是大家都能原谅他。并且,堂而皇之说:以东坡则可,他人固不可!
   也许我已经走题太远,好在我习惯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我本来是想说说苏轼的丙辰中秋词作《水调歌头》的。前面说了苏轼的乾坤大挪移大法,各位见仁见智,本属正常。我们欢迎争论,当然,肯定不是争吵。如果争吵,则非我所愿。
   还是继续这个话题吧。
   苏轼丙辰中秋词,是很能体现苏轼的文风的,准确界定应该是旷放二字。
   只是,该词的问天问月的套路,实在是老掉牙的东西。下面我来细说,从内容上,对与不对,权供参考。姑妄言之而已。
  
   3、
   在说苏轼的丙辰中秋词以前,我还想先说说苏轼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坛。
   苏轼之春风得意,始得意于欧阳修、梅尧臣之青眼。在现有的资料记载里,欧阳、梅,对苏轼是有过不少的抬举的。相反,司马温公、王介甫皆学问大家,对苏轼之才,每每首肯,对其学问,倒不是如何如何。尽管在记载里面,和传闻当中,我们反反复复地闻听苏轼如何博学,可是,苏轼并没有留下什么很扎实的学术专著。我们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苏轼读书,一如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览其大意,意在运用得法。正像我们时常强调的一样,做文章和做学问,不完全相同。
   因此,老柳以为,苏轼在文坛的地位,是以创作,而非学问确立的。
   苏轼成名以后,是效法欧阳,很注重扶持后学的,所谓的前后苏门四学士,就是他帐下的一群干将。如春兰秋菊,缤纷一时。
   可是,苏轼还是时常有霸气的,往往一言九鼎,立判人文章生死。旧时诗词例话里面,就有不少的记载。这里从略,只说说一个不常见的。
  
   李白写《望庐山瀑布》,一直备受推崇。到了后来,一个叫做徐凝,也写了一首。在我印象中,是这样的: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石。
   这首诗,徐凝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否则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和李白叫板。
   老柳以为,此诗有声有色,声势俱备,对庐山瀑布之刻画,亦算到位,还是不失为佳作的。中晚唐以后,也多给以好评。可是,到了苏轼这儿,大苏说:
   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此时的大苏,仿佛西天如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个徐凝视若无物,抑或随手一撂,五指山扣上去,超度得人永世不得翻身。
   不知道为什么,大苏何以如此。
   即便太白自己,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直抒胸臆和雅量,身为岸上人的大苏,为何就不能呢。
   其实,苏轼还是颇有眼光的,对政见颇不相同,且屡有褒贬和敌意的王介甫。读其《桂枝香·金陵怀古》,不由赞叹:此老真野狐也!
   这就矛盾得很。彼也大苏,此也大苏,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以此观之,老柳做如此翻案文字,何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好在,大苏已经作古,老柳乐得自寻开心。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倘能博君一笑,亦是美事。
  
   4
   晚来的一阵细雨敲窗,叫我看不见今夜的月了。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该个晚上,却是无缘的了。只是这头不见那头见,那头不见,心头会见。
   只是心中有轮不落的月亮,照在亘古长夜。
   我们这个民族,和月是有一些渊源的。在我的旧作《我醉拍手狂歌》和《关于月亮》里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可是,月亮始终是个恒读恒新的话题,始终说不完。
   苏轼眼中的月亮,也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符号。
   实际上,这个符号是我们民族共有的。
   也许因为后羿射日,或者夸父追日的原因,我们的祖先对日,是颇多敬畏之情的。我如此绕个大弯,说到神话,盖一个民族的传统、风尚,乃至民俗、精神、信仰,是不能绕过神话的。
   神话不仅是文学的源头,也是文化的源头。在西方文化里,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之类,就厉害得很。
   对于日,我们往往表现得非常理性。
   而对于月亮,我们往往又很多感情用事。
   也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这个民族,是颇能够感情用事和道德评价的。我们处在伦理价值中心社会。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候,常常将自己的一些愿望寄托于神话。对于不可知的宇宙的力量,最常见的动作,就是顶礼膜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奴才的缘故。
   我们借助于神话,或者文字,曲折表达我们的内心诉求。
   所谓心与物化。
   在民俗里,我们至今还能听到,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或者万分绝望和失意时,蒙冤被辱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天啦!老天爷啊,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就是这样对天呐喊的。于是,他写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天的问话。事实是问天的,可是天是神圣不可侵犯,当然也是不可问的,就来个华丽转身,成了《天问》。只是,就像一本书,换了个书皮,内里还是一大串问号。
   在唐代,张若虚开始大张旗鼓地问月了。从问天到问月,是一次瘦身。我们被这种瘦身害苦了。
   其实,在我们民族精神里,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大气和阳刚的力量。什么是阳刚,还是要从太阳说起,也才能说得清楚。
   可是,我们后来被奴化、甚至阉割了,只能说说月亮。或者,我们忒多情,忒无能,不能正面为敌,只能背后发发牢骚,我们故乡人叫:背后放hulu(音)屁。
   我们的文人最后只能写写文字,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地步。
   只是,张若虚的问月,还是有许多生命的意蕴的。
   汉乐府里面也有。李白的关于月亮的诗篇更多。只是李白狂放,那轮月亮不矫揉造作,也显然不是江南月,脉脉含情的月。尽管李白被冠以月亮诗人,可是月亮大多很大气洒脱,甚至各种形象都已经兼备了。也就是说,月亮到了李白这儿,已经被吃干榨尽了。此后的月亮,就全是克隆版了。
  
   5
   月亮是为太阴,与太阳对应。我们2000多年的文学史,甚至可以俯拾皆是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却很难找到一首像样的关于太阳的诗篇。这难道仅仅是巧合么!
   只是,对于月亮,我们是唯一不反感的。其他的关于阴的字眼,或多或少含有贬义在里面。如阴柔、阴险、阴毒、阴谋、阳奉阴违,等等。
   由于我们自身的弱小,我们的固步自封,乃至夜郎自大,造成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日积月累地蜕化变质,成为很阴柔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使得我们更加弱小,恶性循环,无以复加。问题出在哪,出在内圣外王之道。这似乎是少数人的专利。当某些人高高在上的时候,就怕老百姓强大起来,于是,不仅愚民,还弱民,到了北宋,积贫积弱,也至于弱国了。其实这是统治者作法自毙,自己造成的。
   月亮文化就是一种阴柔文化。阴柔求助内心,克制欲望,喜欢玩小聪明,耍权谋,也最容易使人当汉奸。就是那么一个通过宫廷政变,残杀兄弟的李世民,一旦夺权到手,也温文尔雅起来。刽子手摇身一变,成了绅士。只是历史的风烟,不能抹去鲜血淋漓的痕迹和记忆。他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尤其是那个《兰亭集序》。其实,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一种阴柔文化的代表。如果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下颜鲁公的《祭侄文稿》,那就是太阳文化了。
   由于文人,被冠之以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之后,我们哪能出来那些阳刚的作品。而我们的民族,因为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东西就多。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和传统里,于是,我们很难走出前人给我们设定的圈子。我们在习惯里,在社会习惯和思想习惯里,亦步亦趋,还东张西望,唯恐有错。
   我们从来不缺乏文学,而是缺乏独立特行的思想。也许这个话题扯得太远,还是不说吧。
   我们只说说苏轼,还有他的月亮。只是苏轼的月亮不能给我带来新鲜感。因为我已经说过,苏轼在《天问》《春江花月夜》《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里面剥离出的一些东西,我们已经见识过了。
   月亮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我想首先是巨大的时空意识。人在巨大的时空里,两相对比,就比较容易产生追问,也比较容易感受一些人类的终极问题。
   人类是生活在时空里的,我们所有的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时空问题。时间是一维的,空间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人生际遇的反反复复,就很可以在这儿找到结合点。
  
   6
   关于月亮的哲理思考,其实在苏轼以前,已经被许多人思考过了。就像我们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品赏每年都要品赏的月饼一样,换一个品种,或者包装,内里也就是那些玩意。
   关于人的聚合离散,亲情友情,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如果能够别出心裁,剑走偏锋,说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话,也是不难成为好作品的。只是以上这些,我们没有在本首词作中寻觅得来。
   其实,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也许不仅仅是文化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一首词,几乎通篇搬来搬去的典故,在别人是要被讥笑的,没过多久的辛稼轩就是遇到过这样的讥刺。可是在苏轼这儿不会,别人是抄袭,轮到他就是引用。是啊,引用就引用吧,用典就用典吧,可是不能全部这样啊。说说思想内容吧,也是老生常谈,司空见惯。难不成比《春江花月夜》等还厉害,我看差得太远。
   写到这儿,叫我想起书画上面的名人字画和字画名人来。有的人是字画好,有的人是名人效应。看来,不仅仅是书画,诗词在这方面也是如此。设若此词不是苏轼所作,会否评价不同?!我们对于文学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作品,每天都在做出新的评价。甚至推而广之,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是也经常做翻案文章么。难道到了苏轼这里,我们就俨然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文章之要,意犹帅也。意到词到,自出机杼,方为上品。
   老柳忒(还是刚强说的习惯)鲠,如此而已。
   关于苏轼的那首词,我不再多说。多了,不是重复,就是炒现饭,没有什么意思。
   本文部分观点和资料,吸收了多位苏学专家和古典文学理论教授的成果,不一一指出。谨此致谢!

共 57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苏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豪放派的代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情感与宇宙人生的哲理性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艺术美感。情与景交融,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从古至今为人传唱。而此文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这篇文采斐然的词进行了剖析,认为苏东坡此文乃欺世盗名之作,通篇生吞活剥,俨然鲁迅所谓的拿来主义,几乎全是前人句子,而无自己的原创。接下来,作者逐句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解析,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与《月下独酌》、《诗经》、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等等对照,由此得出结论:苏轼之《水调歌头》,几乎就是一篇大杂烩。文章还对苏轼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坛与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对抄袭和引用进行了独特的见解与抨击。这篇文立意新颖,语言犀利,分析有理有据。好文,力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4-09 19:20:44
  读书的时候小编就学习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特别喜欢这首词。今天看到老师这篇文,特别惊诧与震撼,的确,此词的每一段好像都能对应与其它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老师的分析太精辟了!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4-09 19:26:09
  老师的文见解独特,厚重而意蕴丰富,让学生受教了。学生的编按实在过于浅薄,不能完全领会老师表达的思想,不妥之处请老师见谅。感谢老师赐稿,期待老师在新一轮征文里再次取得好的成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4-09 21:22:02
  哈哈哈哈,你所用的所有词都已经有了,是不是你就是在抄袭?可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